今天,山东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陈竹敏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进展及其赋能教育科研”的学术报告。陈竹敏教授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研究等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作为一名基础数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有机会能在现场与学术大咖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我对本次报告会充满了期待。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引擎,已经全面深入地融入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但是,“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发展到了什么水平?”“作为刚步入科研领域的我,人工智能可以为我的研究带来什么帮助?”我依然对这些问题存在很多疑问。

报告在晚上19点开始,会场座无虚席,来听学术报告的同学们对今天的报告内容充满了好奇与热情。陈竹敏教授在报告中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展开阐述,详细解析了大模型的训练过程及Transformer的广泛应用,探讨了DeepSeek大模型的特点与问题。陈教授通过生动案例和细节展示,让我明白了AI在各行业的赋能作用,感悟到了建立AI信仰和素养的重要性,我的疑惑也在讲解中一一得到了解答。
两个小时的讲解让我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学习过程是通过不断的尝试,并根据错误来调整自己的参数,直到能够准确地完成给定的任务。这种思维方式启发了我,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在不断的试错中寻找潜在的解决方案。在随后的交流提问环节,我就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数学家的问题跟陈竹敏教授进行了请教。在陈教授的耐心解答中,我认识到人工智能不是替代,而是高质量赋能。我们青年一代的研究生作为创新的主力军,要以开放和主动的姿态拥抱变革,立足于自己的科研岗位,深入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原理,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实践与应用,让技术创新真正转化为科研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报告主持人,研究生院、研工部培养办主任许峰教授引导我们青年研究生学子通过学习报告,不仅要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迅速发展,更要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科研发展的澎湃动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主动出击,让先进技术应用到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基础数学专业的研究生,我更感受到青年研究生肩上的责任,要加强对人工智能知识的学习,勤动手、多思考,在科研道路上攻坚克难,更好地将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基础学科的研究与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