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戈壁滩的风沙在彩钢板房外呼啸,我的老笔记本在星光下发出嗡鸣。这是我在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藏高原塔式光热项目工地的第285天,也是第285次用论文草稿送走西北的寒星。

从母校毕业后入职三峡新能源公司,24岁只身一人首次来到大西北,投身到新能源新业态项目中。刚来时,水土不服让我思念起了两千公里外的赵州桥。可当看到定日镜反射出第一束光时,我读懂了三峡能源前辈们所说的“种太阳”——每天太阳升起时,镜场阵列如同戈壁绽放的向日葵,而我终于从实验室图纸里触摸到了真实的能量。
作为山大能源动力专业的光热方向毕业生,这片北纬36度的戈壁恰是我的天然实验室。当发现光热系统与硕士课题惊人契合时,思乡的酸涩突然变成了某种灼热的痒——那个在图书馆啃《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姑娘,终于触到了滚烫的真知灼见。当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极其对口让我如鱼得水,此刻脑海中浮现出了“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母校的谆谆教诲此刻化作了内心的强大动力,从山大走出的能动人愿将青春与智慧挥洒在时代的低碳浪潮,愿将专利论文书写在这戈壁滩上。

当乌图美仁的星子坠进银河时,我的第二篇SCI论文框架刚好成形,10篇专利的初稿也被敲下。仰头眺望直入云霄的吸热塔,它宛如一支直指银河的铅笔,而我们都是书写“风光三峡”的作者,都是为国家新能源事业奉献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