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长河奔涌不息,转眼又是人间四月天。今天是山大日记栏目第十二个生日。十二载春秋流转,我们像老朋友,倾听着山大人一路走来的成长收获。那些求索路上的跫音、成长途中的欢欣、家国情怀的激荡,都化作温润心头的涓涓细流,流淌在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见证着山大这座百年学府的生生不息、风华正茂。
回首这一岁的时光,在山大人的一笔一画间,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生动、昂扬奋发的山大。2024年6月28日至29日,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见证山东大学近40年发展脚步的哲社学院教授何中华在参会日记中感叹“山东大学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也对新时代山大的历史机遇充满信心;参会代表、软件学院院长崔立真结合党代会“一五七九”发展思路,深入思考推进学科现代化的目标举措;参会学生代表、药学院博士研究生张荻回望十一年的求学初心,立志为光大齐鲁医学贡献药学力量。7月30日,参加潘承洞先生诞辰90周年系列活动的数学学院青年教师翟帅写下感悟,对潘承洞先生的最好纪念,就是“弘扬以他为代表的山大先贤之精神,将他开创的山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10月15日,全新宣传片《无止境》在山大建校123周年生日当天震撼发布,观看者张弘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感“山大的辉煌是又一代一代的山大人书写的”。12月12日,山大龙山校区(创新港)项目建设推进活动上,学生代表陈崇武在开工现场见证蓝图落地,“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新校园将在这里拔地而起,成为山大的又一璀璨明珠”。
凡我在处,便是山大。在日记里,我们见证了山大人在天南海北传递着担当与温暖。那是光学1980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首届全球校友大会开幕式上,深情诉说从沂蒙山区走向山大,秉承校训精神推动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那是登上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领奖台的张承慧教授,讲述如何从“一个土生土长、从未挪窝的‘山东土特产’”成长为我国新能源控制领域的弄潮儿;那是文学院退休教授徐超从主持“斯文在兹”大型图文展到设计“汉字德智美的足迹”数字化课程,为文化传承创新不断发光发热;那是从教40周年的李占扬教授回忆考古初心,感喟和考古事业的不解情缘;那是云南驻村选调生校友翁晋斌躬身基层,用真心温暖民心,用行动践行初心;那是驻守青藏高原课题组成员们在中秋佳节的工程现场,感到“团圆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诠释——我们心中怀揣着共同的目标:为国家的重大工程攻坚克难”。还有在青海投身“银龄”支教的外国语学院退休教授吴钧,在巴黎奥运会用心提供志愿服务的本科生郑可为,勇救路人的齐鲁医院护士米丰花,从一线实习中寻找“从学校实验室到生产一线有多远”答案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硕士生胡少傲……一篇篇情真意切、各有精彩的日记,写下山大人的时代心声。
六年前,我在入学军训时第一次接触到山大日记,初入校园的我们从刊登的新生日记读到同样的青春憧憬。四年前,结束家乡暑期社会实践的我投稿了第一篇日记,留下难以复刻的成长足迹。后来,我有幸进入山大融媒学生记者团成为一名日记小编,两年间已编辑了六百多篇稿件。作为栏目组的成员,每次打开熟悉的投稿邮箱,我都满怀期待;每次从众多来稿中斟酌采稿,也成为了“幸福的烦恼”。在大家的笔下,四季草木皆有情,我们与作者虽素未谋面,却共同感受生命历程的难忘瞬间,心意相连。12年来的28000多篇文字影音日记,构成了山大人共同写就的别样校史。我们何其有幸,能与这么多留下真挚文字的记录者们分享他们独一无二的山大记忆。
我回想起此前在栏目十周年巡展的漂流卡片上见到的寄语“对山大人来说,山大日记是一处永不褪色的时光匣,字字句句,成为时光洪流中永恒而明亮的一瞬”,时间是单线程,而我们在定格的记录里一次又一次重逢。感谢每一个写下日记的你,我们将如十二年前的今天一样,在这里,把山大故事讲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