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陕北高原的千沟万壑间,苹果树郁郁葱葱,孕育着秋日丰收的甜蜜。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苹果园,与乡亲们共话产业振兴。枝头沉甸甸的红果,承载着乡亲们致富路上的金色憧憬。这“甜”的奥秘何在?带着这个问题,我带领山东大学第九期“成仿吾英才班”的30名学子们顶着炎炎烈日,踏上延安这片热土。我们在追寻“苹果之甜”的过程中,更深刻品味到了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信仰之甜”。
甜自基因始——初心如磐守真理。各革命旧址里泛黄的《共产党宣言》复制本多次引起我的注意,延安的苹果为什么甜?或许答案就藏在百年前那本薄薄的小册子里。陈望道先生翻译时误把墨汁当红糖,却道出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四壁黄土,一盏油灯,我仿佛看到了毛泽东裹着棉被,于凤凰山吴家大院伏案疾书《论持久战》。苹果树的根系深扎黄土,恰如党的理论深植民心。从南湖到塞北,从瑞金到北京,从陕北窑洞的兴国之光到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正不断续写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

甜从苦难生——红心向党铸丰碑。延安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锈迹斑斑的工具、磨破的草鞋、打着补丁的军装,无声诉说着南泥湾大生产中那段峥嵘岁月。1974年,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的第一口沼气池产气点火,让陕西第一次用上了清洁能源;如今,全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苹果产业日益壮大,乡村旅游越办越红火。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当年“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成为了14亿中国人民的领路人,但他时刻念兹在兹的是“黄土地的儿子”。原来延安的苹果之所以这么甜,是因为有人先替我们吃了苦;累累硕果之所以能结满华夏,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用一生的耕耘,换来了千家万户的甘甜。

甜在振兴时——匠心筑梦绘新篇。一场雨过后,沉睡的黄土地舒展筋骨,散发出阵阵泥土的芬芳。现在生活富裕了,但陕北人民从未忘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红苹果的故事在传承、在延续,映射出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跨越。“小苹果”撬动“大产业”,我在调研中了解到,延安市坚持以培优品种、提升品质、科学防灾、打造品牌“四大行动”促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使得苹果已成为陕北群众的“致富果”。如今的革命老区,山水间屋舍俨然,柏油路纵横贯通,村民眼中闪耀着自信的光芒,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变成现实。

返程途经西安北站时,我们与校党委书记任友群老师一行不期而遇。任书记亲切询问了我们在延安的学习收获,对同学们将红色研学成果转化为成长动力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这份鼓励让我们倍感温暖、深受鼓舞。
此行我既是仿吾班的老师,更是延安精神的学子。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经此,我找到了“甜”的真正配方——那是毛泽东在窑洞写就的《实践论》《矛盾论》,是战士在南泥湾挥汗如雨开垦的荒地,是扶贫干部跋山涉水走遍每一个贫困村的足迹,是科技工作者在实验室里为改良品种熬过的无数个日夜。作为校团委和马院共同重点培养的“青马工程”特色班级,“仿吾班”师生未来也将以延安精神为指引,坚定理想信念,将青春汗水挥洒在祖国大地。不过,此行我也留有遗憾,因为季节不对,我没能尝到当季成熟苹果的味道,却也给了我来日再回的理由。我想,红艳艳的果实挂满枝头的样子一定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