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半岛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 正文

学生

“疆遇管行”社会实践队队员 刘露

刘露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3日 20:24 点击次数:

归来已有数日,那片土地的风仍在耳畔——裹挟着戈壁的炽热、胡杨的坚韧,还有产业园机器轰鸣的蓬勃气息。7月份,我随“疆遇管行”实践队深入昌吉、乌鲁木齐、阿拉尔,跨越北疆与南疆,在产业脉动与精神传承中,重新读懂了故乡的厚重与未来。

启程:使命在肩赴边疆昌吉学院的鲁疆产业合作交流会上,横幅高悬,气氛庄重。当丁荣贵院长将队旗郑重交到孙羽彤队长手中时,“把专业所学用到边疆发展中”的使命感深深烙在心里。那一刻,“万里边疆强国有我”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作手中沉甸甸的旗帜,承载着山东大学的智慧,更凝结着我们对家乡的深情。后来,我的行李箱里,一片来自阿拉尔的胡杨叶与昌吉高新区的企业手册静静相依,成了这场旅程最生动的注脚。

北疆:现代产业的“加速度”与挑战在昌吉和乌鲁木齐,发展的气息扑面而来。特变电工的全球战略版图上,标注着从昌吉延伸到欧亚的能源网络,研发基地的精密仪器与3A级工业旅游景区的文化展陈,完美诠释了“产城融合”的鲜活案例。昌吉高新区与大航城产业园则是另一番景象,让我们对北疆产业脉络有了愈发真切的认识。

南疆:胡杨林里的韧性与新生阿拉尔的烈日下,359旅屯垦纪念馆的军用水壶、垦荒老照片,与窗外“死而不倒”的胡杨林交相辉映,讲述着“从无到有”的原始创业史。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车间、钵施然的采棉机厂……这些鲜活场景都在证明:边疆的故事从不是历史铅字,而是正被续写的活页。而我们,或许能成为其中深情的一笔。

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我曾熟悉这里的草原与雪山,却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见它的“筋骨”——产业的韧劲、文化的交融、人的坚守。泰山天山根连根,鲁疆人民心连心,看着家乡在各地帮扶下,从戈壁荒滩长出产业集群,从闭塞边城变成开放前沿,心里的骄傲如雪莲花般绽放。特别感谢山东长期以来对家乡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我也一定会执担当之笔,写鲁疆情深,毕业后扎根新疆、服务新疆、奉献新疆。

夜归途中,队友说新疆的星星和济南一样亮,我却觉得这里的星星更近,因为它们正照着每一个奋斗的人。

这段旅程虽已结束,但青春与边疆的“双向奔赴”才刚刚开始。


【供稿单位:管理学院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刘露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王一晗 周末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