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永远做一个家乡的旁注者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25日 11:50 点击次数:

诗人王家新在介绍自己的《旁注之诗》时曾说过这样的话:“‘旁’,在边侧,在书页边,记下与我们擦身而过的事物,或是面对它的空白。我想不仅是这组诗,我们写下的许多东西,其实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旁注之诗’——关于这个世界,也关于我们自己。……这组《旁注之诗》联想到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认为诗人‘就是历史的旁注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以自己的方式为历史或现实做旁注。

过去:泥土就在我的身旁乡村,不断前进却又携带着过去,包含了一种巨大的隐忍的力量。纷至沓来的个人记忆和阅读经验,把时间从我身上夺走的一切以旁注的形式归还。回忆中的乡村,正如苇岸的散文所写的那样,“泥土就在我身旁”。曾在农村长大,家乡的人和事朴素而不乡愿。赤裸的太阳下,我向大树乞求微风,汗珠从身上滑落。晴朗的夜晚,我解读星辰,漂浮的数字来而复往:五月,鸟闲沙影上,泉落树阴中,雨后编织的薄雾,脐带般缠绕在山的腹部;八月,玉米穗带着金黄的笑意扑面而来;九月,圆月汇聚,爱意漫过桂香的地图;十月,开花的橘树有一双绿眼和鹅黄色的嗓音,当她抬起头来,一条河从她眼底流经;十二月,风在每个街角的边缘吹着,不携带一丝温情。

如果说文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唤起情感的共鸣,那么我回忆中的家乡正在以极特殊的个人经验唤醒普遍的触动,所旁注的是一种循环往复、日渐升华的真情,像飞鸟掠过雪地的爪痕,点点滴滴、丝丝入扣。家乡的文化不是用以装裱的趣味点缀,亦不是用于漆涂的审美颜料,而是附着于真理的灵魂,坚实饱满而细腻辽阔,雅正平和而不卑不亢。儿时奶奶的谆谆教导以及父辈们的身先士卒,都闪烁着文化中最纯粹的光晕。

现在:树,树。枯了又绿记忆从来不会因为时间的洗练而褪色,反而只会越来越新鲜,就像诗里写的,树,树。枯了又绿。故乡这棵树,度过一个个也许惊心动魄却鲜为人知的凛冬,始终抽发着生长的枝丫,绽放着顽强的绿意。

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位独立纪录片导演——刘德东,他的“心灵三部曲”中的《老人泉》拍摄时间跨度超过三十年,成片长度达到190分钟,是中国独立纪录片里弥足珍贵的厚重作品。纪录片不同于电影,没有强烈的商业属性,一部纪录片从筹备到上映所经历的艰辛往往难以想象。导演的身份,可以是他养家糊口的谋生依靠;拍摄纪录片,也许是他孕育兴趣、标榜艺术的浪漫情怀。但是,作为致力于旁注家乡之人,刘导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责任担当,使他的导演身份超越了一般的职业内涵:他是艺术家,亦是农民的儿子,他用他的摄像机记录宜昌的山乡巨变、反映县城百姓的精神世界。透过他的镜头,艰辛没有在农民身上烙下屈服的印痕。在一次采访中刘导说,他在远安生活了二十多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愫。秭归、远安是最能出纪录片的地方,朴实和耐心是远安人的特性,也正是拍摄纪录片的人的特性。如果有机会的话,他想拍摄一部反映远安山里人平淡生活的纪录片,见证当地的发展变迁。如果没有刘导的旁注,那些大山里的鲜活灵魂,也许永远都不会有机会被人理解。

未来:种下一朵未来的玫瑰保罗·策兰在一封给友人的回信中对其有过这样的评价——“思考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时光已被耕耘,我们站在崭新的大地上,以眼去观,以手去感,种下一朵未来的玫瑰。我们以旁注的方式书写家乡,让世人切实聆听到历史的脉搏在新时代如何依旧有力地跳动。我们不一定站在舞台的中央,但当我们把视线投入农村,瞥见的风景,便是时代的预告。

文章发表于2022年10月19日《山东大学报》第25期


【作者:郭李淳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匡丽君 赵方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