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烟雨江南觅秋白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02日 18:52 点击次数:

我对秋白的初印象,源自儿时在公交车上常常听到的“下一站,瞿秋白纪念馆”。一年半以来,异乡求学,我却总是会想到他,以同乡的身份。每次回宿舍途经天桥,看着四下无人的街道,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袭来,我知道,我想常州了。客居他乡,总需要寻找某种精神寄托,我希望能从他身上找寻到江南的气质,一种“远且幽”而又让我难以忘怀的气质。所以我读了《赤都心史》和《俄乡纪程》,渴望能够从字里行间找寻那种熟悉感。

那日,常州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将秋白故居笼罩上了一层薄雾,也只有这样的小雨才配得上江南园林的韵味,才配得上秋白的文气。我顾不上擦拭沾了雨滴的眼镜,而是选择轻阖双眼,听细雨从瓦片滑落的声响。我知道,幼年秋白也一定伏案听过。

在纪念馆里,一本秋白译著的《为了人类》迅速夺去了我的目光。原作者为高尔基,出版社是“挣扎社”。本无可挣扎,也不必挣扎,安安心心做个文人不好吗?可他偏要挣扎——为了人类。其他诸如“秋之白华”、译介《国际歌》等,早已耳熟能详,可当我走近、触摸历史细节时,还是会在那一刻肃然起敬,并有些神往。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与秋白是挚交,也同是我的偶像。去年,我读《鲁迅全集》,尝试着进入鲁迅的精神世界。他们俩同样从旧社会、旧文化的土壤中破土而出,有过相似的遭遇——家道衰败,遍阅人情冷暖,而又同样有博大的胸怀,装得下千万广厦、天下百姓,用一支笔担道义、著文章。鲁迅曾为接待秋白,让出自己的床铺。我总会联想到徐孺下陈蕃,抑或是怀想千年前那个浪漫的雪夜,绿蚁新醅,红泥炉火,淡淡的感伤在天晚欲雪的等候中弥散,那是思念友人与惺惺相惜之意。

中学阶段曾读了《多余的话》和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秋白说自己是“半吊子文人”,到最后还是“文人积习未除的”;可他却以文人的身躯,怀着斗士的魄力,让历史的车轮从自己身上碾过。现代文学课上,老师感叹:“瞿秋白应该一心一意做个文人。”可真要那样,他便不是我们今时今日长久地怀念的秋白了。

孔子问津,桀溺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秋白觅渡,可终其一生也没能找到停靠的渡口。他们二人,都未能找寻到津渡,可依然躬身寻觅,内心葆有一份坚守。我想,这份坚守源自对人类道德和人间正义的乐观自信和理性坚持。

我曾在初读《赤都心史》的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甚至黯然落下一滴眼泪。是啊,他才那么年轻,美好的生命就凋谢了,他有十全之才,而“未能成一事”,总是让人遗憾万分的。

临刑前,秋白说:“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我不知道他是否想到了金圣叹的遗言:豆干与花生同食,有火腿滋味!这自然早已无从考证,但至少,他们二人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展示了从痛苦中抽身出来的豁达。

文章发表于2022年12月28日《山东大学报》第35期


【作者:徐荣先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李真真 赵方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