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一词由philo-(爱)与 sophia(智慧)组成,意为爱智慧。日本哲学家西周最初将Phi-losophy翻译为“希哲学”,后来又简化为“哲学”。“爱智”与“希哲”殊文同义,皆代表着人类对智慧的追求、对理性的坚守。“爱智杯”是北京大学哲学系举办的面向全国高校本科生的征文比赛,其第二十九届比赛于今年五月初正式启动。
在此之前,为了准备尼山学堂的论文报告会,初涉学术的我写了一篇题为《文质与礼之本》的文章。《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文质论是理解礼之本的重要维度,历代注释者或以“质”为本,或以中道为本,或以“文”为本。三种迥然不同的答案,蕴含着巨大的思想张力,体现着不同的问题意识,于是我便尝试写一篇小文章来加以探讨。当我将论文构思向指导老师——著名礼学家丁鼎先生提起时,竟得到了丁鼎先生的高度赞赏,他鼓励我围绕这个论题继续做下去。写论文的过程很艰辛,需要不断地梳理文献、理清思路、斟酌字句,需要反复打磨甚至推倒重来。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陈超、赵卫东、蔡杰、李富强等多位老师的指点下,一篇成型的论文终于出炉了。五月初,恰好看到了“爱智杯”的征文通知,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这篇文章投了过去。起初,我并没想到能获奖。然而,14日晚上,当我如往常一般在蒋震图书馆自习时,一封邮件打破了平静。这封邮件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会发来的,告知了我获奖的情况,并邀请我出席第一届本科生哲学论坛。看到这个消息,我欣喜万分,心想一定要趁着这个机会,为尼山学堂争光!为山东大学争光!
哲社学院的王均清同学在“爱智杯”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19日下午,我和王均清同学一起踏上了赴京的路程。安顿好行李之后,我们便一起前往北京大学校园。博雅塔下,未名湖畔,古朴之中见庄重,典雅之中见清新。20日上午,第一届本科生哲学论坛正式开幕,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老师、哲学系教授韩水法老师等著名学者出席,众多获奖学子也参加了论坛。韩水法老师围绕“哲学与当代中国”发表了主题演讲。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即是在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中拉开帷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口号鼓舞人心,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可以说,当代中国离不开哲学界的反思与讨论。韩水法老师同时还指出,面对文明的冲突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哲学界必须予以回应。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如何界定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标准,是摆在当今学人面前的重要议题。韩水法老师的演讲虽然时间并不长,但对我的启发很大,思考时代问题是哲学家的使命与担当。20日下午,我在本科生分论坛进行了论文汇报,点评老师提出了很多切中肯綮的意见。其他同学的论文汇报主题多元,拓宽了我看待问题的视野,令我受益良多。21日上午,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南星老师、王昱洲老师与三位同学展开了学术对谈,讨论了哲学何为、哲学何用等重要问题。
论坛的时间很短,仅有两天;但是我在这两天的时间里收获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收获了友谊,可以说是满载而归。作为尼山学堂的学生,我们有责任将中国哲学弘扬好,有责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好。征途漫漫,任重而道远。
文章发表于2023年5月31日《山东大学报》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