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晨光熹微的清早,我来到齐园二楼,买了一份馄饨和一张鸡蛋饼,就坐在那里慢慢地、慢慢地吃着。这是读研三年以来期盼许久的画面,心中可以暂时放下各种羁绊,尽情享受这一刻的怡然和惬意。
记忆回到三年前的初秋,那是来到山大的第一天,课题组同届几人与导师孙德军教授初见,并行走在一树绿荫、一地暖阳的明德大道上,谈话的内容已经模糊,只记得那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那晚孙老师在我朋友圈下评论“学有所成,快乐成长”的话语,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时间是飞流急逝的,读研要面对新的模式和内容,从开始接触到慢慢适应的过程,我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仍觉得和预期结果相差许多。孙老师和同门都是很好的人儿,他们给予的帮助让我受用良久。生活在迎着光亮继续,研一上学期被课程占据,下学期在实验入门和学习借鉴中度过。这段时间大概是三年里最不迷茫的阶段,小心翼翼而充实自足。
研二学年不可不谓充实,科研与项目同时推进,既有成果落地的豁然,也有实验缺乏方向感的迷茫。幸有孙老师时常指导和鼓励,仍然记得和导师在雨后漫步山大,一起聊聊课题组群名“My education, my future”的内涵,一起想想未来一年的规划和方向。校企合作的项目可以很好地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内涵,从实验室的小试到成都基地的中试,都大有裨益,使我获得许多锻炼和提升。疫情期间,中心校区的学生被转运到校外隔离,在去莱芜的路上,孙老师在课题组群里发了这么一段话:“去莱芜不是各位的选择,但以什么心态或者情绪去莱芜可以选择,我在学校等各位回来。”在大家手足无措的情况下,这种温言暖语显得格外有力量。
研三阶段接受来自科研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在压力中成长,在成长中进取。在第二个实验体系上久久难以突破,向各大企业频繁投递简历,接受一系列的测评、笔试和面试,面对这些,自己曾在多少个午夜时难以入眠,也曾在跌倒后奋起努力。记得那日孙老师拍着我的肩膀说,“人生的起点注定不同,但终点却由自己决定”。导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良多,既有学术思维的启蒙,又有为人处世的方法,更有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
在山大的这三年,我得以见证红船百年荣光,有幸亲历山大百廿风华,共同度过抗疫艰辛岁月。星霜荏苒,居诸不息;关山初度,前路尤长。校园求学生涯在这个夏天划定句号,新的征程与挑战正在拉开帷幕,未来的道路注定不会是阔野坦途,愿能努力葆有学无止境的追求和气有浩然的品格,以创新创造践行人生价值,以所学所得回馈脚下热土。
吃过早饭,山大的晨光已经是如此耀眼,就像身着学位服拍照的同学们那般,是每年六月份校园最美好的存在。这年夏天,我终于也成为了他们。
文章发表于2023年6月14日《山东大学报》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