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夏末,我从美国威斯康星州文理学院交换到山东大学文学院学习。那一年我选修了谢锡文教授主讲的《中文写作》课,此时正值山东大学文学院知新楼八楼装修完毕,谢老师让我们写一写新装修后的文学院走廊。那天下午,我绕着文学院八层走了足足一个小时,心中对于山大文学院留下了“慎而有情,寻史溯源”的印象,这八个字将陪伴我的一生。
我到达知新楼八层是在一个周五下午,装修过后残存的油漆味道还淡淡地飘浮在空气中。太阳西斜时,整个文学院走廊呈现出最美的景象。太阳的余晖如金沙砾般从窗沿洒落在绘有“五岳”的背景墙上,窗沿边青葱的绿植,给文学院严谨的建筑风格增添了几分活泼。与美国威斯康星汉学研究院大楼热情奔放的哥特式浮雕不同,山东大学文学院影背墙上的五位古典文学名家的画像背景,用的是中国山水画技法描绘出的五岳河山。绘画的山峰采用的是浓墨泼洒的舒展,体现了山峰的雄壮,山底下则是用墨浅淡的柔美,飘逸的技法。在山峦的顶部,绘有中国古典文学名家萧涤非、冯沅君、陆侃如、高亨、黄孝纾青年时期的画像,大师们目光炯炯,面容慈祥,仿佛正看着每一位前来学习的后生。一股历史的悠远和博大之气,透着下午微风的清凉,让我的心头不觉泛起了涟漪。
图片展览将山东大学文学院数十年发展历程逐一体现。而这些历史照片展览的标牌,详细介绍了山大先贤们的事迹生平。展览着重介绍了萧涤非教授,图片注释写道,“萧涤非,原名忠临,江西临川县人。文史学家,1933年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任教山东大学中文系。1947年重回山东大学任教,曾任中文系主任,山东大学副教务长,《文史哲》副主编,校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等。”在走廊的展览墙上,有着萧涤非先生在其1945年所著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扉页中写的话,“稿成十年前,稿定十年后。虽非作始功,青灯写如豆。”这是在告诫所有文学院的学生,做学问要坐得住冷板凳,经得起寂寞,熬得起时间。写文章增删要逐字逐句,细节必推敲无疑。而学问的养成,也不光是追求文章与著述的出版,更是一个学术研究者用时间和心血在浇灌。展览墙上还特意放上了一张萧涤非先生的读书照片——那是一位面色凝重、认真读书的老人,身穿朴素的中式长袍,围着一条旧围巾,坐在书架前,眼神专注地盯着书本。在这张照片背面,写道,“五先生本《中国文学史》作为全国高等院校中文系中国文学史课的教材,行用数十年。其中魏晋五代部分为萧涤非教授撰写。”从走廊的照片中可以看出,由于年代久远,这本线装书封面早已是破败不堪,红色的版面已经被削掉,磨平了一小半,两旁印刷的墨色字体都被磨损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但萧涤非先生用黑笔撰写在扉页上的话,却是清晰无比,感情真挚。在后来对萧涤非先生资料的查阅中,我才知道,《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被学术界称之为“乐府文学之最佳通史”,远销海内外,获得大量学者肯定。大学之道,不仅是在讲学,更是在讲做人。
山东大学的教授如父母,传授课业严谨,学生深受此影响,学习自然不敢懈怠。在交流学习经历中,我就无数次听到老师们评价师生关系情同父子。后来,我在《北京纪事》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孝行文化与大学教育》。在文章中,我又回忆起在山大文学院学习的点点滴滴,“(山大文学院走廊)讲的是一代代文脉情怀的传承,这里不仅仅有师生情,也有母子情,更有同学情、知己情。”
文章发表于2023年6月21日《山东大学报》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