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支教,一次幸福的回忆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14日 09:52 点击次数:
转眼间,支教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回忆起来一切仍历历在目,宛如昨日。常常安慰自己只不过是做了一个长长的梦,醒来还会再有一次,可惜,这终究不是做过的一场梦。
历经一学期的准备,从通过蒲公英的面试、听讲座、选拔开始,再到第一次例会、第一次聚餐,然后就是整理行囊、乘车、历经重重困难到达杨庄、和孩子们共度完美的七天时光,最后乘上归途的列车,和一切说再见。当时觉得这些日子再难度不过,现在想来却都是最珍贵的回忆。往事仍历历在目,已经离开却感觉发生在昨日的惆怅感让我难以放下这一切。
这次支教中,我在大班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在心理健康课上,我主要教授了礼貌、审美、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如何使自己更受欢迎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要求课堂氛围轻松自然,更多地加入交流的环节。在教书的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同成长。有时候自己懂得放手,把知识教授的某一环节交给孩子,他们讲的或许就比老师更为出色。另外,在我看来,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老师要做的就是善于发现并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成长和选择。
我在中班则开设了语文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因为学习语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听说读写译等等都是为了信息和情感的传达而服务的。所以日常教学中要把握好重心,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引导向语言真正的意义上,这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重燃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在该项课程上,我教授了苏轼的《前赤壁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在《前赤壁赋》的课堂上,我把教学环节分为朗诵、字词解释、翻译、语句扩写四项。因为只学习其中的选段,课堂任务显得相对轻松。在学习字词方面,我倡导自由猜测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先依据字词构成进行表层翻译,再联系上下文进行联想。例如,“举酒嘱客”中的“嘱”的意思,可字面翻译为嘱咐、嘱托,再引申为叮嘱、劝你再喝一杯的意思。语言是有灵性的,即使不太知晓某些字词的具体含义,我们的心中也有模糊的解释。而由于我时不时要求孩子们猜测词义,让他们在脑海中构想画面,所以一堂课下来大家都收获颇丰。
最后便是我在小班开设的自然课程。我的自然课程是按照一节理论、一节绘画的模式进行的。之所以选择在小班开设自然课程,是因为自然孕育人类,学习自然有利于挖掘孩童们心中纯真的天性。在我看来,这堂课的难点不在于知识点不够充分、不够科学,反而在于小朋友们由于年纪太小,缺乏强有力的管束,上课纪律过差,我所要求的轻松自由的感受性课堂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因此,我认为自己在小班教学的过程中是不合格的。
支教,支教,重在一个“教”字。如果支教老师不能把握好课堂,把握好教学,就难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这将是最大的遗憾。在短短几天的教学过程中,我确保自己每节课前都有耐心、精心的备课过程。同时,我要求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表达要显得轻松自然,基本脱离备课稿,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良好的效果。
最后,我想谈一些自己关于感受性课堂的一些见解。感受性课堂是我所命名的一类课堂。它强调在知识传授的过程更加注重感受,而非背诵、抄写等环节。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前文所提到的“嘱”为敬酒的意思,就是运用了从字面一层层剖析,再根据含义进行联想的方法。此外,盲人游戏、朗诵读诗、感受交流等等也都是从内心所想直接出发,重“心”而不重“脑”。所以,我相信人的直觉比大脑开发更有潜力。这样的想法使我在感受性课堂上要求孩子们要更加自由大胆:他们回答问题时可以不用举手、不站起来;随时可以和同桌说自己想说的内容;课堂上不必板板正正坐着,可以趴着也可以做小动作,但在课堂的重要内容上要始终保持精力集中。这一切规定看似荒诞、且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要求大为不同,但我认为是行之有效的。
支教是一个我们和孩子们一同成长的过程。只有在“教”的过程中付出了更多的心血,日后回忆起来我们才会倍感幸福。我曾不止一次庆幸自己能加入蒲公英,正是它的务实、专业和纯粹使我对支教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希望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携手同行。
【供稿单位:机械学院 作者:邹凡星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戴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