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学”是现今热度很高的一门“学问”。讲台上、电视中、书本里,处处有人教导我们如何“做个成功人士”、“成为成功者”、“成大材成重器”等等,似乎已成为一股潮流或风尚。潮流也好,风尚也罢,其实所折射出的是人们渴望“成功”,渴望尽快地、以越小越好的成本赢得“成功”的一种心态。近期在图书馆翻了一些关于“成功学”的书籍,感悟良多,总想与大家进行交流。
必须肯定的是,对“成功”的渴望人皆有之,在今天这个时时处处充满竞争的时代,更激发了人们“成功”的欲望。市场经济环境下,所谓的“不成功者”与那些所谓“成功人士”所拥有的物质条件相比,落差是很大的。要想改变这种处境,似乎只有取得成功才行。即使自己已经成功无望,也希望子女成功。这正是成功学走红的社会基础。
我觉得,人们追求成功,至少说明大家的心态是积极的,我们的社会是充满活力、蒸蒸日上的。但有两个问题我们应该看清楚,其一,不少书上介绍的成功之道,单纯强调“术”的层面,讲的是捷径,很容易使人迷失;其二,很多时候我们认知的成功,并没有对“成功”与人生的关系作深入思考,只把“成功”作为终极目标去追求,很容易使我们走向短视和功利。
我们有时理解的成功,实际上是被窄化、矮化甚至异化了的成功。当物质、金钱、地位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时,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在声色诱惑面前的躁动,而这种浮躁和急功近利,又很容易导致价值迷失和心灵扭曲。也难怪,一本书上说“这是一个成功学迷失的时代”,它之所以说“迷失”,就是诱惑与骚动的结果。
《成功学》的有些作者,自己除了写书好像没做过具体工作,他们写的成功学纸上谈兵,借鉴意义是不大的;而又有人写书让别人复制自己的成功,那也不可取,因为每个人应该走的路不同,何况成功通常不可复制。因此,我倒是觉得我们既应看“成功学”,又应看“失败学”,还得看“挫折学”,以全方位的借鉴吸收来丰富自己、强壮自己、发展自己。
到底什么样的成功值得去追求?值得我们深思。如今不少人追求的成功,都与“名利”二字结得很紧。上大学要上名牌,做生意要当大老板,从政要当大官,等等,认为人生到此才得意非凡,才算作“成功”。我承认,一个人追求功成名就,无可厚非,只要能遵守国法规则,尽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那么,他的功成得越大越好,他的名叫得越响越好。但是,如果他仅仅对个人的功成名就感兴趣,那肯定就走不远。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和价值,是“成功学”所看不起、给不了和教不会的。我觉得名利上的成功,只能说是“成功”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把这种成功看成人生中的重要方面甚至是人生之全部,那是一种肤浅,很可能是真正失败的开始。人生之得失,充满了辨证的转化。有的得是真得,有的得反而是真失;有的失是真失,有的失则是得的前奏。拘泥于得失,或患得患失,却为真正的智者所不取。
一个只会拷贝别人经验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他人的经验只有参考的意义。要想真正获得成功,就应该脚踏实地地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本领;就应该一切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想法符合客观存在;就应该在吸取他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考,而不是去模仿“秘籍”。
我们所看的那么多“成功秘籍”,或许有用,但决不可以奉为经典。特别是那些讲投机钻营,讲卖身投靠、讲讨巧获利之类的东西,即使能使人成功于一时,但决不能使人成功于长久。我们的进取精神,也决不能被这些获取名利的诀窍吐没掉。如果一个人丧失这些固有精神,去追逐自己的名利,那无疑意味着失败。如此成功,不成也罢。
那么多年轻的“成功”者,在他们“少年得志”“成名’之后,却又走向了另一种状态,这就有另一个问题出现了:“成功”之后怎么办?涵养心境,磨练智慧,提高境界,就如同一个人有了健康的体魄,还可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一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澄明的心境,具有怎样的见微知著、见近知远的高超智慧,具有怎样的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的风范,果能如此,才会笑到最后,才会有一个充满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