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郦食其之死
发布日期:2016年02月13日 10:06 点击次数:
午饭后,一杯茶,一本史书,配上阴雨蒙蒙的天气,甚是惬意。读到郦食其之死,细想其原因,觉得甚是有趣,便写了下来。
郦食其先生口才极好,口才好的人,思路都很清晰,上次建议刘邦立六国之后,被张良的“张八条”否决。当时刘汉王对郦伯伯的馊主意很生气,把刚吃下去的鱼翅捞饭都吐出来了。不过,刘邦有个好处,生气归生气,没有做组织处理,郦食其一看犯了路线错误,也主动作了检讨,于是,又主动提出建议,要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齐地归附。但可惜的是刘邦命其与齐国和平谈判,本来已成功,但正在攻齐的韩信起了妒忌之心,以未收到刘邦停战命令为由挥军攻齐,连破多座城池,齐王田广闻信大怒,将郦食其烹杀。郦食其自知必死,面无惧色,说:“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
这件事如果追究责任,我认为刘邦应该负首责,既然派郦食其去劝和,就应该命令韩信待命,伺机再动。至于刘邦没有明令韩信停止攻齐的原因,一则可能是因为通讯落后,沟通不到位,这是最善良的推测;二来可能是因为刘邦考虑到,田氏力量强大,郦生谈判的结果是什么?齐举国投降?不可能,结果也只能是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对付项羽。以齐的战略位置,留着这么一个随时可能反水的同盟军,不如找机会彻底消灭。刘邦叫郦食其去说降,韩信陈兵以齐地施加压力,本就是两手准备,无可厚非。虽然看来好像矛盾,结果却应该比单一的方案更保险。如果说降不成功,再发兵不迟。对于刘邦而言,无论是打是和,最主要的是征服齐国。刘邦作为决策者,他有自己设计的一套蓝图,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使事态朝自己预想的发展。但不可能凡事都按照其预想发展。刘邦派韩信用兵,派郦食其去出使,谁能料到一定成功?可以肯定,韩信的行为,刘邦内心是相当满意的,因为这个结果是刘邦利益的最大化。至于牺牲了郦食其,反正黑锅有韩信背着,刘邦得了齐地,又抓住了悍将韩信一根小辫子,受益多多。帝王心,海底针。
对于郦食其之死,我们还要考虑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蒯彻。在郦食其的劝说下齐王撤了历下的防备,准备签订和平友好条约。韩信一看郦食其游说成功,也准备罢兵。这时,出来一个叫蒯彻的辩士,让郦食其不仅功亏一篑,而且连老命都搭上了。辩士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蒯彻直接从韩信的私心深处下药:“韩将军你受命攻齐,汉王派使者到齐游说,也没下文件通知你停止进攻啊。郦老头一通忽悠,天天好吃好喝还有美女陪着,就拿下齐七十余城。你呢,辛辛苦苦打了一年多,才拿下赵五十余城,年底考评,可是凭业绩哦。咱带这么多人,还不如老头子一个人的功劳大,羞也羞死了。”韩信对立功受奖最在乎,于是正好趁齐防备松懈,杀过了黄河。
我认为郦食其之死,其自身也要负一定的责任。郦食其家境贫寒,但嗜酒如命,常混迹于酒肆中,人称高阳酒徒;喜读书,性豁达,有心计;当刘邦攻打陈留时,郦食其得知刘邦抱负大,胸襟广阔,喜结交,就前去投奔。刘邦一向看不起儒生,惟独他与张良例外,于是便任用为谋士。后来郦食其又主动请缨去游说齐王。总之郦食其短暂的成功都是毛遂自荐得来的,而他的这些自荐都太过张扬,太过锋芒毕露,尤其是作为战争年代的一介书生,以至于引起张良等人的不满。况且在一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年代,我想刘邦从内心也是不怎么接受郦食其的。
历史的长河淘不尽英雄的故事,岁月的长风吹不老倾城的容颜。对历史我们没有办法去评判,以史为鉴是最正确的态度,况且,“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仅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供稿单位:医学院 作者:王琪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小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