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有幸来到了临沂费县沂蒙山区的小村落里。本以为是一段艰苦且无聊透顶的旅程,却成为终生难忘的一段印记。
这里最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秀美风景,不仅仅是热情奔放的沂蒙老乡,不仅仅是高挂指头的黄黄的柿子和压弯了腰的熟透了的橘子木瓜,更是因为这里厚重的革命历史与悲情壮烈的突围故事。
当置身于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中,跟着解说员缓步其中,冲击到眼里心里的,并不是突围胜利的喜悦与自豪,而是面对森森白骨、淋淋鲜血和一个个悲壮故事的愤慨与叹挽。印象最深的是陈明与辛锐烈士夫妇,二十几岁的年纪,一腔爱国热血,一身功夫抱负,就永远长眠在延绵的沂蒙山区里了。
1941年11月,天寒地冻。日本调动日伪军五万多人,向山东抗日根据地战略中心——沂蒙山区开展“铁壁合围大扫荡”。30日,陈明和辛锐夫妇在战斗途中相遇,两人仅举手打个了个招呼,来不及交谈两句,便匆匆而去。翌日,陈明在与日寇激战中英勇牺牲,却没有人忍心告诉辛锐。为了便于隐蔽和转移,辛锐受命率20多位女同志组成的分队,进驻费县一村民家中隐蔽。辛锐带领身体较好的同志声东击西,日日夜夜与敌周旋。11月底,辛锐等人在猫头山与敌遭遇,因寡不敌众,战斗十分激烈,辛锐小腹部中弹,右膝盖骨全部被打掉,左膝盖骨被打掉一半,经过抢救堪堪保住了性命。12月17日清晨,冷风卷着雪花刮了大半天,天空呜咽着。突然,一大群日本兵突然包围了她们的驻地。卫生所同志马上抬出重伤在身的辛锐,往外突围。由于山路崎岖,刚跑出不远,敌人就追上来了。辛锐强制大家放下她抓紧突围。同志们只得忍痛将她置于三块巨石中间的一个隐蔽处,向东南方向突围。后来,辛锐用一颗手榴弹结果了数名追兵,也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党和人民政府于1950年,在山东费县建立梭庄烈士陵园(今为大青山烈士陵园),陈明、辛锐两烈士忠骨于这年被移入陵园内合葬。
一样的二十出头的年纪,我无法想象辛锐是怎样在冰天雪地中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痛苦,无法想象那个年代带给人切身的勇气与魄力。但历史会铭记,历史会告诉我们这些子孙后辈他们身上的光芒。青山何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