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一半时光就这样匆匆走过,匆忙中,只窥见它那细微的痕迹。但对我来说这无疑是我生命中最珍贵,最值得纪念的一页。时间让我慢慢的学会了沉默,而在这沉默中又让我想起了那些曾经给我深刻印象,或者说对我的人生态度有重大影响的大学课程——思政课。
进入大二,对大学生活已经熟悉的我似乎在做一些事情上面显得没有大一那么怀有极大的热情,对大学生活好奇心也开始慢慢的消退。直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课程后,我对学习生活,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思政课上,老师从不带课本,只播放自己制作的教学ppt。课本上的主要知识点巧妙浓缩到了ppt之中。并且当讲到著名哲学家的观点以及看法时,总能从生活之中的一件平常的小事入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唯物史观、可知论、辩证法等观点。例如:在讲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时,老师引用了著名实例:“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当时我很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觉得这个观点显得莫名其妙。根据生活经验,人明明可以重新再踏入之前踏入的河流中去嘛!可老师解释道:当你第一次踏入那条河流后,那条河流就发生了变化,就不是之前的那一天河流了,因此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况且,河流自身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仔细想来确实有道理,其实在这个观点中隐藏着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观点和辩证法的思想。从这之后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生活实际中,一下子解决了我以前感到困惑的难题。这也使我认识到,很多事物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其次,每次课快结束的时候同学们会分组展示所做的ppt,内容主要是关于当下的热点事件以及揭示一种存在的社会现象,通过案例的形式向同学们传播思想和正能量。我个人很喜欢以这样的方式,让同学们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课运用于实践。而且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其中许多观点和看法都经过了小组成员仔细地研究与琢磨,大家互相讨论,指出不足之处,对该作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案例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活动,大家都极有兴趣参加,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培养了自主创新能力。
当然我也很喜欢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学习。思政课也为我们播放了物理学家丁肇中介绍视频,从《大家:丁肇中》中,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丁肇中。他既是诺贝尔奖得主,也是一位自信、简单而朴素的学者。实事求是,不拘一格是我最欣赏他的地方。
最后真的很想去读一读《写给普通大众的哲学》,只是上次去图书馆没有借到此书。等这段时间忙过之后一定要好好的学习此书,希望通过此书让我更加热爱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