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抢购的硝烟还未散尽,网友们翘首以盼自己的商品,快递小哥奔走在祖国大江南北的路上,各地快递收发处爆满,排起一对对长龙,场面着实壮观。今年,阿里巴巴单日消费额破912亿,再创历史新高。
双十一究竟怎么来的呢?11月11日,由于四个1的存在,11.11成了大家心中默认的光棍节,这是双十一最初代表的节日。由于网络的发达,在2000年以后,电子商务就渐渐火热起来。遇上光棍节这种节日,商家肯定喜欢做一做文章。于是,每年的光棍节,都有各种商家以光棍为噱头,推出各种促销活动之类的。双十一购物就已经渐渐地兴起了。2009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初步形成。除了淘宝,还有京东、苏宁易购等等各个大型电子商务网站都开始利用这一天来进行一些大规模的打折促销活动。这时候起,参与疯狂购物者就不再只是光棍了,而是全民购物。所以,这一天就成了电子商务行业大促销的日子,消费者狂热的购物、集体疯抢狂欢的节日,我们常常说的购物狂欢节。
这样一个电商促销日,何以能拨动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神经?山大视点互动平台在双十一之前发布话题“双十一,剁or不剁”,引起师生共同讨论。
评论结果显示,有很多学生热衷于网购,自然不会错过这次购物盛会,“双十一买东西很爽”“衣服下架了就真的没了!游戏里外观打折也没了啊!必须要剁!”,表明双十一的打折促销具有极强吸引力,这也反映了近年来互联网零售业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中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商家为争取市场份额,做出铺天盖地的促销宣传,更是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进而使整个社会日益呈现出狂热浮躁的消费主义倾向。日益普遍的“月光族”就是其膨胀的结果。消费能够拉动经济,但这种狂热的消费行为无疑会给经济环境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比如商家盲目扩大生产,投机活动盛行等。长此以往,会给经济发展留下隐患,二战前的经济大危机就是历史给人们敲响的警钟。
当然,也有些网友对各种促销活动提出质疑,认为商家存在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双十一有的商品实际上是明降暗涨”“价格越高 成本越低 不要被忽悠了哦”。这反映了中国当前商业的信任危机。各类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导致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商品信心不足,即使某些国货不次于外国产品,消费者依旧选择购买舶来品。所以,提升中国产品的信誉和形象需要每个商家自觉遵守法律和规定商业道德,诚信经营。
除此以外,也有网民提醒关注十一月十一日最初的含义——光棍节。“没有人关心11月10日男生节吗?男生默默期待女同胞的关怀,但是大家似乎都关注网购去了”“光棍节:我怎么莫名其妙就变成促销日了。”这就要提到由于当下社会中功利主义盛行而引起的节日商业化的现象。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商家总要抓住时机开展促销以及相关商品的大肆炒作售卖,点燃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市场是热闹了,而极富中国特色的传统习俗却受到冷遇,日益败落。当过年喜庆的鞭炮弥漫呛人的铜臭,十五皎洁的圆月被看作讨喜的钱币,被物质充斥的内心能否体味到传统失落的悲凉呢?不止如此,为适应国际化的潮流,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也成为了商家炒作的噱头,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复活节等也都被打上购物狂欢的烙印。经济在发展,文化气息却日渐式微,着实令人担忧。然而现在已经有人注意到这种近乎病态的浮躁心态,“其实这些东西都是一个名头罢了,大家一起为了某件事而热心满满,聚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
目前中国消费者的网购行为已根本改变了中国零售业的格局,并且不可逆转,没有回头路可走了。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消费模式,它所能够提供的优势已经被消费者广为接受,形成了与线下并行的两种消费习惯。电子商务平台、传统零售商以及物流快递行业正加快融合,深深地改变了中国的商业社会形态。我们必须顺应这一发展趋势。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这种促销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双十一通过电商全方位的广告宣传,以及媒体跟风报道,在全社会中弥漫着一种紧张刺激的氛围,从而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双十一”就是一年中淘便宜货的最佳时机,从而产生一种时不我待、“不买就是浪费”的非理性情绪。最终导致过度消费,在“双十一”那天买下了许多自己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另外,许多商家可能还没意识到,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所有电商都集中在“双十一”这天促销,面对目不暇接的海量促销信息,会让消费者产生信息疲劳,并导致流量分流,这就逼迫商家在“双十一”期间投入巨资的实际营销效果可能还不如其他时段,营销的成本收益比欠佳。这些问题都制约电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各方理性思考,共同解决。
相关链接:
第五十期互动话题:双十一,剁or不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