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浅析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

发布日期:2015年10月29日 09:47 点击次数:

  从汪曾祺先生在哈佛大学关于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的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到,汪老先生坚持的关于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有这样三个观点:语言就是思想、语言就是文化、语言就是一个生命体。
  在传统文学关于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的讨论中是持着这样一个观点:语言基本上是工具论。语言是外化的,是表情达意的一个手段,像我们在上古代文学课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类的。的确,汉字是有限的,而人的情感是无限的,有时候在要表达一种特别的情感的时候,会想不到用什么形容自己的感觉,然后就是“不解释”了。在文学写作中也会有经常会有这种情况的发生,这时候我们不能用简单的词或句子来表达,而是借助于构造一种意境,是我们国人所能体会的意境,带有文化色彩的意境来凸显出我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正是汪曾祺先生所提到的:“语言不是一句一句写出来的,‘加’在一起的。语言不能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那样就会成为‘堆砌’。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
  “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这是汪先生的一个重要论点。“语言的好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笔”是判断一篇文章是否成功的重要特征。就算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多深刻,但如果文字很肤浅,也吸引不了读者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但如果文笔非常不错,但文章从整体上来看却是在堆砌辞藻,无病呻吟,没有任何深刻的情感在其中,这篇文章也就上不了档次。由此可见,在一篇文章里语言与思想结合使用的重要性。
  其实在我看来,汪先生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是提高我们对文学语言重要性的认识。文学语言要扎根于文化的土壤,注重于语言的环境,不可离了思想泛泛而谈。只有认识到了这几点,中国文坛上才会有更好的作品。

【供稿单位:能动学院    作者:李昭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晓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