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苏州的山大 山大的我

发布日期:2015年08月09日 11:03 点击次数:

  参加苏州暑期学校归来,回忆起那两周的学习生活,感慨真的不少。
  作为一个生活在离海并不远的北方人,济南的每场雨都像是我小节日。出了苏州北站,迎面包裹来的水气和充盈满目的绿色明确地告知我:你已抵达一座南方城市。
  “独墅湖”是个怎样的湖?“创新科技园区”又是个怎样的区?来前看地图根本不能给出一点清晰概念。直至载满学生的大巴穿过水下隧道,车内人视野被宽阔湖面完全占据,敞亮舒缓的道路为我们铺开延展,独墅湖创新创业科技园区慢慢开始在我的心中形成它的样貌。一路乘车的疲倦和对新室友的担忧随着我们走进宿舍烟消云散:北方大学所普遍渴望的空调和独立卫生间这里一应俱全;初次见面的来自控制学院的三个学妹的笑更让我对接下来两周的居住生活充满期待。安顿好住宿,吕明新院长在我们的固定教室为大家送上一篇“入学寄语”之后,孟老师和李老师告诉我们:晚上前往白鹭园。
  显然这里并不是一个所谓著名景点,但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该有的它全都有:碧绿开阔的草坪上白色婚纱甜蜜新人,伴着溪流的石子路,铺满小山丘路边满满的葱葱郁郁。一直觉得一天中最美的时候就是傍晚日落时分,我们就伴着日落走进浅浅的夜晚,羊湖生物材料科技创业团队的成员欢畅嬉戏后并排坐在木板小码头的端头,望向泛着点点光的湖面,呼吸着洁净清澈的空气,我们开始说理想,我们开始想未来——在最适宜的温度最适宜的湿度中,清风吹向荡在水面之上的脚,拂着扬向月亮的脸,我明确地感受到,每个人感到心中都有些东西开始涌动。
  第二天课程正式开始,开始撩动着这股涌动。早料到苏州暑期学校的课程应该和学校里安排的课程有所不同,但第一次的课程仍然还是让我们重重地感到了出乎意料。陈伟老师俊朗的形象,尤其是那双炯炯闪的眼睛上来就带来了显著的提神效果,更别提小圆桌式的座位安排和每组桌上摆的那个奇怪的板子了。“摆在大家桌子上的就是我们的沙盘,”简短的对“项目管理”的知识介绍之后,陈老师直入正题,“我将通过这个有点像大富翁的沙盘给大家具体讲项目管理的方法。”卡片,玻璃块,塑料瓶还有象征一百万的塑料硬币;规则渗透,团队演练,穿插讲解,一堂课真的可以这么上:每个学生全神投入,被分配到小组实践的时间刚好够我们在紧张感追促的情况下刚好地完成任务,每次老师的讲解进行的时候都是在我们最需要点拨的节点,讲解的容量恰到把我们喂到八分饱的程度,一轮又一轮深入,我们也从最初的好奇,到紧张的协作推进,最后到课程结束后的最直观冲击:项目管理有大学问,而我初尝后收获甸甸。
  第二周时候我们又得到陈伟老师两天的《透过财务解读经营》课,初看课程名我还以为这课老师要转换风格进行常规授课了,然而那两天的课创造了我们——至少是我,上课脑力,体力和情感消耗最大的记录。“我们玩次大的。”陈伟老师一笑,跨越两天的沙盘演习就正式上演。商业竞标,生产规划,财务监管,环环相扣互相牵制;战略制定,目标推进,团队协作,更是制胜关键频抛挑战。这两天课结束,疲劳到躺下就睡着的我,感到这节课带给我的不仅是有关管理经营方面的知识技能的提高,更有多方面的思考。我的专业是汉语国际教育,在我们所学的文化传播方面课程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理念:“体验式教学”应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在体验过程中,文化所做的事情,不仅是知识的传输,还有“环境”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渗透。更重要的是,通过体验过程中的“情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全方面地提升其“教学效果”。回头来看“管理”方面的课程,再想其他方面的课程,其实大多都需要这一点。之前所听说过的知识无用论,无外乎批评知识的实用适应性的缺陷,我觉得陈老师所使用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回答这种质疑。
  其他课程安排以实用为主,覆盖了诸多创业中迫切需要的方面,无论是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创业过程中的法律实务问题,股权激励的阐释,或是关于创业团队的组建和人力管理的讲解等等,实实在在的知识填充着我们热切却略嫌懵懂的创业心。因为很多老师其实都是已经在特定领域拥有一定行业地位的优秀前辈,在授课中,我们经常不仅为听到的很多“活知识”而感到兴奋,更是为老师的强烈的个人魅力所折服。
  与知识相伴的,还有精神层面的东西。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我们到高博应诺公司听周世峰老师讲的那堂课。虽然是一个炎热让人易犯困的下午,周老师明亮的大眼睛和洋溢着充分热情的腔调还是让人一直一直保持着同样热切的投入。我非常想无条件地相信周老师所言: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创业,一旦开始创业,我们开始的其实是一条担当之路。用一个简短的未来智能的视频,周老师打开了我们对移动互联时代的美好畅想,用对创始人,投资人以及用户等创业过程中所具体接触的方面的释义,周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对创业的认识。我从他那里认识到的创业,不是一幅充满乐观的宏伟蓝图,亦不是一条全是崎岖坎坷的荆棘之路,而是一个选择,一个需慎重亦需热情的人生选择。
  其实学会“如何创业”也许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想创好业,过“为何创业”一关很重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一个被寄予了美好期望的口号,看到,感受到学校国家为创业所提供的这么多优厚条件,我感到很幸运很幸福。但是我也感到一点隐隐的担忧:一定不可以为创业而创业。我想就是那两个字——每个创业人都时时不可忘却的——担当。或许我们不必高喊着为人类进步,为国家富强等等的宏伟目标,但是一个高远的立意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创业人,创业团队或者创业项目获得长足发展的最基础前提。
  “担当”,当社会的责任轮到我们的肩上,我们吸收着代代人类所贡献生命力量累积下的土壤养分,生长在这个千千万万历史巧合与必然蕴起来的国家,无论我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理应在我们的生命周期内继续贡献生命力量,使得水源源涌回,馈赠我们所植根的大地——尤其是当我们踏上创业这条尤其可以创造和涌水的路。

【供稿单位:国际教育学院    作者:宋小轩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赵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