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飞越疯人院》有感
发布日期:2015年08月09日 11:16 点击次数:
电影中,当酋长砸碎玻璃,逃出疯人院,奔向黎明的曙光时,我的心中涌现的是各种复杂交错的情感,有释怀,有遗憾,有震惊,有欣慰。
在一个制度死板的疯人院里,医生们坚持着过分的程序规定,病人们或是麻木屈从,或是崩溃反抗。当“正常人”麦克墨菲来到这里,他经历了由隐忍到反抗,再到意识死亡的悲剧历程,他是体制的牺牲品,一个顽强反抗不曾放弃的体制受害者。
在这样一个颠倒是非的疯人院里,医生在病态地工作,而病人在追求正常的生活——要钓鱼,要看球赛,要抽烟,要女人。麦克墨菲作为一个正常“病人”的代表,不断地申诉自己应得的权利,想方设法追求自由。这影射了社会中统治阶级对人们人权的残酷剥夺,并冠之以冠冕堂皇的理由——符合规则的行为。
在这样一个压抑人性的疯人院里,医生要的就是安静、乖乖听话的病人。酋长很明智,选择装聋作哑,就假装自己是一个服从规则的人,从而在疯人院中安然生存。他本来并没有下定决心离开这里,他害怕被利用,直到遇到麦克墨菲——他真心待之为朋友的人,酋长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于是一点一点迸发出来。其实他一直都有足够的力量离开这里,只是欠缺时机和决心。而当时机到来,决心已定,看着自己唯一的朋友被残害,酋长的去意想必更加坚定。他用尽全力砸开了牢笼,奔向属于自己的光明的未来,他完成了麦克墨菲未完的梦想,打破了体制的桎梏,获得了自由。
在这样一个威逼利诱的疯人院里,比利的死是一个悲剧。在他感受到爱情和不再结巴的短暂美好后,被医生拿他的母亲来作威胁,所有的勇气和自信荡然无存,比利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他是懦弱的,但也曾有过勇气,只不过没能坚持下去,没能坚定地与体制规章作斗争,因其本身的恋母情结及人格上的某些不足;而医生恰巧利用了他的弱点,攻陷他的防线。比利其实与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很像,不敢打破规则去反抗,直到某天鼓足勇气去尝试反抗,怀揣短暂的信心满满,却被掌权者攻其弱点,使其防线崩溃,缴械投降,再也不敢尝试反抗。不过比利采取的是一种更懦弱的结局——为逃避面对而自杀。
释怀,释怀的是还有人能从这种变态的体制下逃脱;遗憾,遗憾的是墨菲那么努力反抗最后却被强行摘除前额叶,变成活死人;震惊,震惊的是酋长可以下定决心,冲破牢笼;欣慰,欣慰的是这种制度被突破一个开口,而更多的人将走向通往自由的道路。面对制度的压迫,要勇于用智慧争取人权、追求应得的自由和美好,这也是理性人类之所以存在的意义所在。
【供稿单位:外语学院 作者:周围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赵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