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14日下午,入伏第二天,青岛校区建设现场一改往日的清凉,变得酷热难耐。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工地的工人师傅的工作状况如何?记者专门走访了5个露天作业的工地。
记者首先来到教学科研楼H4H5工地,这里的工人正在紧张有序的施工。看到H4工地上的一台打夯机停了下来,赶紧跑过去。
“师傅辛苦了!”
“没事。”师傅憨憨地笑了笑,扭头继续操作。
“车上温度高吧?受不受得了?”
“三十七八度,没事,受不了就下来歇一会。”
据项目经理介绍,工地上有130多名工人,进入伏天,每天照样要工作10小时左右,中午休息时间稍长一点,一般晚上8点收工,有的工种要干到10点。工地上为工人们提供了一些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
随后,记者来到工科教学科研综合楼N3-N7工地。在工地入口处,记者一眼看到建设单位为工人们提供的绿豆汤桶。这里一片繁忙景象,用工部门的刘经理告诉我们,三座楼的施工工人达330名,工作时间为早上6点开始到中午11点,下午3点开始工作到晚上8点,这也是为了避开一天中最热的高温。特殊工种如木工、钢筋工的工作时间要更长一些,要12个小时。尤其是进行浇注基础时,中间不能停,工人师傅只能顶着烈日继续工作。
博物馆工地上的工人更多,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工地上没有任何遮阳的设备,记者问施工方的管理人员:“钢筋和水泥被太阳直射升温快,工人的身体如何得到保证?”原来,他们采取了简易的降温措施,就是不断地给地板浇水,效果不错。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和工人的身体健康,他们采取的是轮班作业。
图书馆工地现在正在进行厂区硬化,工人不多。马上要进行准备桩基施工,后续有批量工人进入场地。
市政道路与管网工程建设工地比较分散。管网工程遍布校区主要干道,施工距离长,建设范围广。工人们进行作业时只能顶着烈日进行。
记者走完5个工地,已汗流浃背,口渴腿酸。匆匆回到办公室,只想赶快把稿子发出来。工人们朴实、认真、吃苦耐劳的形象跃然纸上。为了校区建设,为了工程进度,他们付出的太多太多了。记者要在这里一声: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