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德国“精英大学”之一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攻读化学硕士学位。时光飞逝,依然还记得自己大三那一年刚刚了解到目前土建与水利学院所承办的赴德留学团审项目时,在自习室回宿舍路上那满怀憧憬的样子。这次假期再回母校山大这个不知疲倦地呵护培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的校园,见到了很多同我当年一样怀揣留德学习梦想的学弟学妹,真是充满了感慨与欣慰,也非常希望借此机会抛砖引玉,将自己过去一年半以来在德国的所见一二,与更多的人分享。
提起德国这个国家,相信大家应该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它的工业产品、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体育运动都各有令人称道的地方,但是提起它的高等教育却仿佛鲜有人知道其有哪些在国际上闻名遐迩的高等院校。确实是这样,德国的绝大多数高校都为免学费公立学校,国家小人口少,教育政策也并不将Universität们进行更进一步的划分,所有能称为Uni的高校的教育实力与资源并不相差很多,再加上一贯低调、埋头苦干的性格,导致了这片土地上的高校并不如英美那些精英院校如雷贯耳,然而广为人知的却是在这些高校的毕业难度。
在我刚接触到德国的教学时,我也曾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拿到足够好的毕业成绩,最差时甚至怀疑能否顺利毕业。对于大多数非德语专业出身的留德生来说,学习德语都是半路出家。起初我在山东大学进行了五六百学时的德语学习,总共有三位德语老师帮助我们打下了起步这个关键阶段的扎实基础,然后于2013年10月赴德并继续进修了半年的语言,幸运的是第一次参加入学德语考试就获得了DSH3这个最高等级,具体分数为那次考试学生中的并列第一名。本以为这样的成绩可以保证不用再和当初似的那么愁了,直到真正上了一段时间课才发现自己其实又回到了茫然的状态之中。即使以不错的DSH或德福成绩通过了他们认定的入学语言要求,要适应他们的上课节奏、日常说话语速也要再费一番苦功夫。每一级学生的正式开学是在10月份,我因而有幸有一个专门针对外国学生的非正式的、过渡性的第0学期,这一整学期时间帮助我了解德国授课和考试方式的同时也提醒了我,要找回当年在山大时的那股拼搏劲头,就要拿出山大人的那副不服输的精神气来,挑战即将正式开始的硕士课程。如今第一个专业学期过去了,刚刚出来的成绩证明我没给“山大人”丢脸,均取得了very good的分数等级,一时间又让我充满了信心。只要愿意做到努力和自律,按时毕业原来根本没有想象中、网络上或者大家口中说的那么难,甚至对我们山大赴德学生来说,怎样拿到优秀的毕业成绩单才是该考虑的问题。真能经历下来这种严谨、高要求的留学学习,学习到的才是刀枪不怕的真功夫,放到哪都是将来工作或者继续研究的效率保证。对于有志于继续攻读博士的同学来说,德国高校的硕士阶段课程不仅仅是本科学习的一个进阶,更是为博士研究夯实基础的一个步骤。
说完每个学生都将直面的专业学习,还要回到学习德语这个关键性问题上来,毕竟每个人未来几年在德国怎样发展,一切的核心都是要掌握德语。第一步是要有个好的开头,在土建与水利学院德国班学习时,给我们请到的都是非常有水准的德语老师。任何路都是一步一步走的,梯子也是一阶一阶爬的,老师们现在给我们打下的基础是保证我们以后人在国外环境中继续把德语练好、练精的必要前提。另外制定正确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也非常重要,短期内通过各种德语考试并进入下一阶段专业学习是首要任务;长期上就要把德语当作自己的另一门技能,要有一个像对待专业课难点,甚至像对待今后几十年自己做什么工作养家糊口的态度去钻研它,理解它,掌握它,而不是以近期的各种考试要求为标准认为得过且过就可以了。另一方面作为同一语族、语系的语言,德语和英语两门外语的学习是可以相辅相成的,而不是鱼与熊掌只能得其一的关系。在本科阶段我积极进行了四六级、托福和GRE的学习。虽然我的留学经历表面上看暂时没有用到这些,但是我的德语学习的效率至少有一半的功劳要归功于学习英语的经历,要相信过去英语的学习只会加速和促进德语的掌握,而不要怀有与原来十几年英语分道扬镳的态度。
最后一点就是同学们比较关心的在德生活方面:德国的物价可说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没有之一。另外相比英美加澳的高昂学费(非博士阶段),德国高等教育真的是可以用物美价廉来形容。高校里也都会有专门的学生工作中介,注册学生都有机会被免费介绍兼职工作,因此这是个体验生活、积累社会经验以及赚取零花钱的很好方式;另外德国的治安良好,学生之中并没有很严重的排外现象(个人暂时没遇到过),社会总体处于一个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的状况,因此在学习、工作之余的旅游将是对国外学习经历很好的丰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者在当下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中已经不再是难题,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对当代青年人的一种历练要求。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更要求当下我们这些为数不多的 “留德华”,在创造性地实现中国梦并塑造个人梦想的路上,踏出学习德语这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