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近几年的中国影坛,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开始,青春题材的爱情电影逐渐占据一席之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7.26亿、《同桌的你》4.36亿、《中国合伙人》7亿、《小时代》三部曲13亿,《匆匆那年》5.8亿。面对如此不俗的票房成绩,尤其近期青春电影更是扎堆上映:《左耳》、《何以笙箫默》、《万物生长》厮杀正酣,《少年班》、《栀子花开》、《小时代4》、《致青春2》紧随其后,上档在即。国产青春电影似乎已经进入批量生产时代。那到底青春电影为何会如此泛滥呢?
所谓的商业片,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赚钱,而对于投资人来说,青春片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不需要恢宏的布景、盛大的场面和酷炫的技术,一个景色如画的校园、几件青葱板正的校服,追风的少年、纯情的校花,幽默而不失帅气的男配角,最多再加上个国外的取景,就足以满足青春电影的拍摄要求了。与冯小刚酝酿18年拍摄《1942》、卡梅伦12年磨出一部《阿凡达》、以及各类动作、历史大片相比,青春片几个月就可以完成拍摄,制作周期短的话,资金回笼也会比较快,加上中国特色的电影审查制度,此类型片所遇到的审查阻碍较小,还能赚钱,出于影视行业的投机心理,投资人趋之若鹜就不难理解了。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也会倾向于选择轻松易懂、又可以满足审美要求的影片。
如今,80后和90后已经成为电影市场的消费助力,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宏达复杂的历史命题懒得思考,同时对历史事件的兴趣也早已被历史教科书和各种古装剧磨灭,而青春电影主打的“怀旧”、“校园”牌,不仅可以引起这些人的兴趣,还恰好的能满足这些人的某种情怀。一般来说,人们不仅会对未来有憧憬,对于美好的历史同样也会产生这种感情,而青春电影最大限度的唤起了人们对于过去的憧憬情怀。观众可以轻易的从影片中找到自己当年的影子,比如青春时期亲密无间、纯洁美好的情感关系:《合伙人》中三个大男人的友谊,《那些年》青涩甜蜜的暗恋,《致青春》轰轰烈烈的爱情,都将人们再次拉回到自己的校园时代,对于那些“纯粹、简单、珍贵”的时光,人们总是充满憧憬,无限怀念的。影片中出现的具有年代性的标志,《匆匆那年》“灌篮高手”、申奥成功的情景再现,《致青春》反复出现的羊皮纸乐队的音乐,《同桌的你》南斯拉夫轰炸中国大使馆事件,也能够引起相当一部分人的共鸣。引起共鸣才能投入和传播,才会有市场,票房才能一路飘红。
当然,在高票房的背后,也隐藏着人们对于青春电影扎堆泛滥的诟病。虽然青春电影层出不穷,但是中国式的青春片却很难产生经典。大多数的影片故事过于生硬,比较刻意的去烘托一些司空见惯的点,惯于用煽情的手法去赚取观众的欢笑和眼泪;忙于堆叠青春标签,过分“意淫”,沉溺于自身的理解和想象,不接地气,甚至会让人感到三观不正。
内容的过度同质化,也让观众吐槽不断,喝酒、打架、出轨、堕胎、死亡似乎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标配情节,各种花样作死爱情成为了这类电影的主旋律。难怪网上一直流行着这样一段话:“欧美的青春片是一段青春期奋斗史;日本的青春片是一段青春期的蜕变史;而中国的青春片则是各种恋爱、各种劈腿、各种约炮、各种堕胎,最后主角说‘我们的青春最终输给了爱情’的一部青春期堕落史”,这话听来不无讽刺。一大群年过中旬的导演、编剧,为了迎合市场,带着媚俗的眼光,去无限臆想他们认为的80、90后的青春,但这样的青春,和大多数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而“实际上,我们的青春,没有抽烟,没有堕胎,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恨情愁。陪伴我们的应该只有两个男人:一个温柔了时光,一个惊艳了岁月,我至今都能清晰回忆起,他们一个叫薛金星,一个叫王后雄。”
其实,笔者觉得青春并不是电影里呈现的烂俗的情节,青春只与时间有关。我们会对一首歌、一本书、一部电影报有某种情结,听到和看到时,会伤感会怀念,实际上只是在怀念听到那首歌,看到那本书的时间而已,而那些岁月与青春有关。
不可否认,青春电影的崛起以及生机勃勃的票房表现确实为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但是,在追赶这股青春热潮之时,希望能够有电影人能过真真正正的沉下心来,抛弃那些所谓青春的无病呻吟,放弃年代符号的无意义堆叠,不再套用模式化的故事情节,拍出一部既不作死,又接地气的青春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