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从《客从何处来》开始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02日 20:16 点击次数:

  一切的思考、感慨、追寻,都要从《客从何处来》这档节目说起。
  【思考篇】根据官方资料,我们知道这是“一档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节目第一季共分八集,每集片子讲述一位嘉宾的故事。嘉宾请的是易中天、马未都、阿丘、陈冲、曾宝仪。他们在节目中寻求自己的家族历史,通过阐述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复原我们的故土牵挂、追思念旧、家国情怀的精神线索。”
  我捕捉到的最打眼的关键词是“真人秀”。这是一个在当今荧屏上太热门的词,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信誓旦旦的说自己没有看过真人秀,从鼻祖音乐类《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到相亲类的《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到游戏竞技的《智勇大冲关》、《奔跑吧兄弟》、《一站到底》,再到假想类恋爱真人秀《我们相爱吧》,以及国防军事类教育真人秀《真正男子汉》,甚至一贯古板严肃的医学类、财经类也加入潮流,《最强大夫》、《百佬会》……真人秀就这样像洪水猛兽一样冲进了我们的收视生活。
  在这样的真人秀浪潮下,要想让观众能留有记忆,下周同一时间继续收看,那就一定要有自己的必杀技。对于《客从何处来》来说,这个必杀技就是“寻根问祖”。在我看来,寻根问祖是怀旧的高级形式。
  中国人是喜欢怀旧的,凡是含有怀旧元素的作品,总是有很多文章可做。比如钱文亮先生编纂的怀旧系列书籍,序言里就写到,“以‘老、旧’打头的图书出版忽然成为热点,以至构成20世纪末一种非常耐人寻味的重要文化现象。”比如《年代秀》,请不同年龄段的嘉宾,让嘉宾在游戏中体验怀旧,让观众通过节目嘉宾、游戏竞技、音像动画回到童年的美好时光,寻找那个时代的记忆点,分享不同的沉睡记忆、历史沉淀。如果说这些节目都是含义丰富、有话可说,那么在当今荧幕上,其实也不缺乏硬搭怀旧顺风车、“螺狮壳里做道场”的作品,比如泛滥大荧幕的各种讲述8090后校园故事的青春片。本身高中生活是乏味单调甚至是有些忧虑的,但在电影里,这些都没有表现,取而代之的是早恋、打架、怀孕、堕胎这些小说里才有的情节,其实也无可厚非,人总是喜欢回味假想的绚烂,而不是现实的残酷,这从居高不下的青春片票房就可以窥见一般。
  怀旧要做成最高级,还是看看《客从何处来》的“寻根问祖”。因为怀旧到最根本,就是人的历史,“我从哪里来”、“我是怎么来的”,这就是血统。中国人非常注重血统,从皇室宗亲到平民百姓,从文学作品到现实生活,是亲是疏如何论资排辈,都会经过不容大意的考究。修宗祠、族谱,建家族陵寝,举办盛大祭祀祈祷代代相传香火不断,告诫后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凡此种种都是表现。
  但是社会发展到如今,家族概念似乎淡薄了许多,除了祖父辈、父辈的姓氏、人生经历,很少会有年轻人去追究祖先的历史,更少会有人去翻阅自家的族谱,去了解自己的家族故事,祖先对于他们似乎只是成了一个象征,一个牌位。这当然有现实原因,一是现在生活节奏快,大家忙于应付生计,很难有精力闲下来去回头看。二是因为中国官方档案、私人家谱则由于近代的战乱大量遗失,资料严重不全。这和英国广播公司节目《你以为你是谁》的节目基础就大为不同,英美教会系统的个人档案保存完整,每个人的出生、结婚、死亡都有案可查,他们追寻起来方便许多。最主要的,当然还是观念问题,我们走了很久走得很急,似乎也不太在意我们从哪里走来,即使在意,也会因为记忆的伤疤、瑕疵而刻意回避,纵使不回避,家人有时也并不愿意去回顾。这一段过去,敏感不只在于涉及复杂的历史评价,还在于它要弹动人心,一个家族久久埋藏的东西里有隐痛和恐惧,如果拍摄双方不能全部交付,无法穿历史的硬墙而过,就只能被弹出。这个节目,从观念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在呼吁一种回归,回归怀旧的本质,回归人的根本,“把嘉宾推到了历史面前,也把我们自己放到了历史面前”。不再是流于表面,不再是假借物质元素,不再只是在回忆里赏花,而是居于严肃、成熟的情怀的高度,以此与泛滥的怀旧作品拉开距离。
  除了真人秀,资料里还有一个词给节目定了性,那就是“纪录片”,这个词似乎被很多媒体人排斥,觉得这和西方真人秀的理念不同,西方主张人性大暴露,国内则全体走进大自然,始终没有走出纪录片的模式,经常将外景选在古镇,跟老乡学习当地特色工艺,尝试当地美食,穿插对文化的探寻等等。我觉得这不可厚非,毕竟引进国外的节目也需要结合一些本国的优势资源,中国地大物博民俗丰富,在节目中插入既有意思又可以传播文化正能量,是一个值得大力推广的方法。在这个节目中,制片人李伦也提到了这点,他说“国外的制片人开拍之前已经透彻了解嘉宾家族的历史,可以掌控寻根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只能边寻找边拍,规避档案资料确实的短处,加大纪实纪录片的使用。”这不失为一种创新的弥补。
  【感慨篇】不管从哪个意义上来说,寻根问祖在当今都不算是主流,研究谱系学的专家很少,学术资料很少,大多数普通人不关注。那么,在收视率大战的荧屏上,为什么还要做这样的一档节目呢。这是我的疑问,在看完所有节目之后,这个疑问变成了敬意,敬服《客从何处来》团队的慧眼,他们的勇气,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节目才有了深度。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那我现在要去寻根。五个人决定冒险,踏上未知的旅程,去探寻属于自己的历史。他们奔波万里百年,去认领尚未启封的血脉遗产,心底的疑问将要面对,家族疑团将被解开,谁会在远处,等你的到来。在历史的倒影中看清自己,客从何处来。”这是每一期节目的片头,我极其欣赏这段文字。在庞大的历史面前,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这么渺小,回顾脉络、回归历史到底有什么意义,学者夏宏的一段话可以精辟的表明我的感受,他说“从事实演化到回忆,只有过往了、失去着的东西才会进入审美之中。远远的望去,不痛不喜,没有了渴求与挣扎,焦躁的内心甚至感到了一种平静的慰藉。我知道,这慰藉也将远去,他们能给我的终究将被他们收回。太阳下面有何不变?他们的命运预兆着我们的将来。”夏宏的话有一种奇妙的轮回感,就像很多宗教都觉得人生是没有休止的,这一世完结是下一世的开始,我们了解过去是为了预测未来。我对这种说法感到敬畏但不赞同,我觉得即使我不关心下一世怎么活,这一世我了解的多一些,感恩的心就会多一些。
  在节目中,五个嘉宾的祖先都或多或少参加了历史上的大事记,他们家族的命运更迭就像是社会的缩影,就像马未都所说“如果我下点功夫,我觉得能写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把家族的历它史、个人的历史,融入到民族的历史之中,把我们的百年,乃至二百年以来,这个民族的历史看的更清楚一点,当然我们所有的先人都不会知道我们,但我们应该知道他们。通过寻根,能够看到一代一代人的追求,这些追求,放在一个民族的大背景中,其实每一笔都精彩,每一笔都没那么精彩,但是构成了一个精彩的民族史。看似偶然的家族历史,构成了我们民族的一个必然。”个人的家族故事是小溪,汇集到一起就是国家史的洪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史观所提倡的,历史是人构成的,时势造英雄。
  在片尾,在老照片的闪回中,有这样一段话,“你从哪里来?你是否忘记了什么。别让他真的走远。为了我们的未来,属于你的历史,我们家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倡议书,呼吁我们为了忘却的记忆,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在看完节目后,转头问身边的长辈,他们或许觉得渺小,无足挂齿的过去,然后对他们说“正因为这些微小的因缘际会,我们才能走到这里,谢谢你。”这样一种来自血脉传承的感恩号召,比任何“敬老爱老”的标语都要有震撼力,在人们的心里停驻的更久。
  【追寻篇】在看完了第一季8期节目之后,我深受感召,对自己的家族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年前,老爸和大伯曾经回老家去寻根,这是爷爷去世后建瓯、南平这一支张氏后人第一次回到屏南老家,见到了张氏宗祠,见到了祖坟,还参加了族谱修订的工作。几个月后,一本两厘米厚的龙溪张氏族谱修订完成,寄给了父亲一本,我翻阅后,除了觉得奇妙,就是觉得陌生,我从来不知道原来张氏一族有那么多的人口,历史上曾出现过那么多著名的老头儿,“商贾稼穑、序庠军旅、工界杂业”,都有作为。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族谱上,知道自己是张氏入闽的第三十世后人,那种敬畏和神圣,想必大家设身一想,都能会心一笑吧。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张慈梅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晨曦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