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听先生讲故事已经有些日子了。应朋友的要求,我写下这篇日记。
先生80多岁,个头高大,身体硬朗,衣着朴素。虽然一头白发但还是十分精神。
我们是在办公室与他见面的。办公室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陈旧,在办公室中算的上“老年人”了。第二感觉是整洁,虽然整个办公室经历了长久的时间洗礼,但是地面桌子并没有什么灰尘。最后是惊讶,一屋子的的书籍,一块小小的黑板,一个台灯,堆叠整齐的草稿纸。满满的书卷的味道朴素而亲切。我见过其他教授的办公室明亮,干净,高大的书柜,宽大的黑板,显得高冷而疏远。
忘记话题是怎么打开的,但是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尴尬,先生很健谈,温和不严肃。话题讲得很宽,却风趣幽默,深入人心。切合了我对大学老师的定义。我在这里就简单选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略作阐述。
抓住机会。每一个风云人物都是善于抓住并珍惜每一个机会的人,先生是一个风云人物。从小小的赤脚医生,到对国家有所贡献的著名教授,就像一部励志片。先生有贵人相助进入大学,离不了他性格醇厚聪明机灵;电站控温牛刀小试,离不了他勤奋好学三年未归;避开文革进入油田,离不了关心学生细心帮助。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未来的机会是什么,不知道准备什么,但我们知道刻苦努力,善良热情,尊师重长的人更容易抓住机会。
热爱国家。我没想到先生会讲到政治,也没想到先生面临过月薪200元与年薪25000美元的选择。先生的政治讲的让我们热血沸腾,同仇敌忾。他的选择为他的故事增添的鲜艳的色彩。他说中国与美国的国土面积,靠海条件,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的对比。国土面积相似,但耕地面积美国却是中国的25倍。国家普及教育程度,当时中国乡村连小学都没普及,而美国已迈入大学普及的进度中。国情不一致,文盲无法学习美国制度进行选举投票等一系列的行为。所以,中国在未解决吃饭问题的情况下,试图去借鉴美国的制度,只会越搞越糟糕。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最合适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能带领中国走向富强的。这一番恳切的演讲让我们在座的为之动容。先生在与我们的交流过程中,反反复复强调国家,点滴语言里都流露出爱国。他说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都要努力。他期待我们为国家富强贡献我们的力量。
努力学习。作为一名80岁的老者,我们没有想到先生仍在恪守小学生行为规范上就有的准则。满头白发的老师规规矩矩的坐在桌前,一笔一划,一灯一尺,每天学习工作6小时。周天放假陪老伴逛街。我们看过先生做的“功课”复杂的积分计算,坚持笔算。让人惊叹。
先生祖籍江苏镇江,名叫袁益让。1954年考入坐落于山东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袁益让先生从70年代开始便亲赴黑龙江大庆油田,从事研究多层油田的开发工作,其研究成果,"油资源运移聚集软件系统" "油气资源评估软件系统" "海水入浸及防治软件" "强化采油软件" 等,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袁益让先生曾于1985到1988年到美国访学,他向同学们介绍,当时他在国内的工资是每个月200块钱,而在美国每年能得到25000元美金的年薪,虽然美国专家一再挽留他,他还是毅然回国,先生说他是要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