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笑容去哪了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20日 11:34 点击次数:

  傍晚上了一会儿网,看到《环球时报》上刊登了一篇《笑容为什么少了》的短文,讲到:“现在的中国人,节奏快了,压力大了,追求多了,笑容少了……”阅毕此文,心如浪涌。有感而发,写下体悟。
  从古时的“可怜白发生”到现代的生活压力大;从古时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到现代的人情味渐淡;从古时的“肠断百频洲”到现代的各种“悲剧”。由古至今,总会有那一些事情,让我们不禁问道:是什么夺走了笑容?
是事业未成?辛弃疾曾在被贬时期写出“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样忧郁的文字;王维也在知道自己被朝廷“潜规则”了以后,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看似气势宏大其实饱含辛酸的诗句;而现在的人们,也大多因事业不成而忧愁满腹。无论是辛弃疾、王维,亦或是现在的人们,他们心中的愁思影响了行为,他们不是不想笑,而是笑不出。
是回忆泛滥?网上流传很广的那一首歌曲《老男孩》,使众多人回忆起自己那年幼的时光,沉浸在泛滥的回忆中的人们,使本该有的笑容收起,以消极的情绪面对当下。
然而,当我们再回过头来深度考虑“是什么夺走了笑容”这个问题时,无论事业未成还是回忆泛滥,都归为一点——对事对人对物的态度。
若是事业未成,李白依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陶渊明依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依然会有人愿意抛弃繁华的都市定居乡村享受生活。同样的事情,有人感到悲痛与心酸,有人却获得了快乐与笑容,只因态度。
若是离合悲欢,苏轼依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王勃依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依然会有人对离去的亲人笑着挥手道别,在心中默默祝福。这时的“离”已全然没有“悲“的气氛,只因态度,改变了这一切。
我相信,“笑”与“不笑”都代表了一个人心中对于事物或积极或消极的态度。然而现在的不少人,总是以“不笑”居多,这也表明,人们的笑容并不是被浮在表面的人情世故所夺去,而是被一种消极的态度所劫走。
清晨的公交车上,多一点对他人的笑容;上班上学时,多一点对新一天生活的期待;学业上有不如意时,多一点向好向上的信心……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压力与失败,以笑容迎战困难与坎坷。不要让消极态度取代笑容,而应让笑容冲淡阴霾。

【供稿单位:信息学院    作者:胡平舸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赵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