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以史为鉴:康熙的反腐败措施及启示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13日 16:23 点击次数:

  康熙, 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帝王。
  康熙在位期间亲历亲为的几件大事被载入史册:智擒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亲征葛尔丹、大举反腐败等。在这些治国安邦的大事中,康熙感觉最为难办的是皇子和大臣们当中的朋党腐败问题,这是最难决择的事情。
  康熙曾站在乾清宫大殿面对满朝文武大臣痛心疾首地说“朕刚即位的时候,以为朝廷最大的敌人是鳌拜;灭了鳌拜,以为最大的敌人是吴三桂;平了吴三桂,台湾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收了台湾,葛尔丹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亲征葛尔丹后,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们当中。咱们这烂一点,大清国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国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朕,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了,总想对大家说点什么,想来想去,只有四个字:正大光明。这四个字,朕是从心里刨出来的,从血海里挖出来的!(见《康熙王朝》第42集)”从此以后,康熙就把乾清宫改名为正大光明殿,并在殿堂上高悬“正大光明”牌匾。
  重典惩腐,确需智慧。康熙采取的非常手段是风闻言事的重大举措。所谓风闻言事,就是将未经证实的情况或传言上奏检举,作为皇帝考察官吏腐败的参考或线索。风闻言事本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物,这种做法在明朝较盛,清军入关后顺治皇帝担心不负责任的虚情上奏易产生颠倒是非、借机诬陷的弊端,结果将其废止。康熙亲政初期,同样延续了顺治帝的做法,禁止风闻言事。然而由于言路不畅,言官不敢开口,皇帝对官员的了解受到很大限制,从而为贪官污吏的为所欲为提供了便利条件。结果是朝中空虚,而朋党却富可敌国。更为严重的是朋党腐败不说,还打击报复忠良。在这国难危急关头,康熙断然采用了重臣李光地的建议,下定决心重开风闻言事,此为康熙的战略决断。
  风闻言事,虽然容易产生官员相互攻讦、破坏法制的弊端,但确实有利于疏通言路,集思广益,及时发现问题,这在贪污腐败比较严重的清初显得尤其重要,一些重大案件的揭露,正是得益于风闻言事。当然,有放就有收,风闻言事如果不能及时收住,也会酿成大乱,康熙早就料到了这一点。当康熙明辨是非、真正看清了当朝大臣的朋党面目,并在反腐肃贪以后,及时停止了风闻言事之举,以维护稳定、巩固统治。辩证思维,对立统一,这可看出一代明君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高明之处。
  如何看待康熙风闻言事之举?其一,这是一种无奈之举。在当时的封建王朝历史条件下,社会不稳定,交通不发达,信息不通畅,千里快报最好的交通工具是战马。在禁止风闻言事的状态下,言路不畅 ,腐败滋生蔓延,贪官污吏易于欺上瞒下,为所欲为,残害百姓。如果有更好的惩腐办法,断然不会开禁风闻言事之举。有什么样的形势就有什么样的任务,风闻言事适合当时的国情。其二,这是一种有效之举。无风不起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偶然之中有必然。风闻言事也好,密折专奏也吧,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揭贪惩腐、警示教化、利国利民的作用,体现了扬善除恶的正能量。如果没有风闻言事之举,康熙对于索相(索额图)和明相(明珠)两派党争之甚、腐败之极,难以置信,难以扳倒。其三,这是一把双刃剑。开禁风闻言事之后,谁人背后不参人、谁人名下无人参,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防止颠倒是非、借机诬陷。在这场运动中,康熙“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他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审时度势,明察秋毫,实事求是,赏罚严明,在“激情燃烧”中收放自如、恰到好处,达到了预期目的。
  联系当前反腐败实际,康熙风闻言事之举有何启示?其一,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在目前网络高度发达、各种媒体瞬间传递的信息时代,风闻言事之举作为一种封建社会的“旧措施”,风光不再,意义不大,不合当下时宜。此为事实判断。其二,巡视反腐是当前“新常态”下最有效、最直接、最现实和最具震慑力的“新措施”,契合中国国情。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形势决定任务,也决定着反腐的方针和方法。此为价值判断。其三,风闻言事与巡视反腐的共同之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通过发动群众提供线索、广开言路寻找证据,在事实面前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风闻言事之时,上至皇亲国戚,下至九品芝麻官,均在检举查处之列。巡视反腐以来,中央雷霆万钧,陆续查处了诸多“大老虎”,成效卓著,深入人心。此为共性判断。其四,反腐败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反而更加有利。正如当年风闻言事极大地促进了康乾盛世的发展一样,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巡视反腐必然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透过现象看本质,反腐败真正影响的是“腐败经济”,真正斩断的是“不正当利益”的输送渠道,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扭曲变质的部分进行调整,从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反对腐败是民心所向,民心所向就是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此为政治判断。
  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长期积累,解决起来也非一日之功,只有利剑高悬,才能震慑常在。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的高潮一个接着一个。从拍“苍蝇”到打“老虎”,再到打“大老虎”;从党政要员到军中巨蠹;从在位的到退休的;从国内的到已经逃到国外的……可以说,反腐败是在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这充分彰显了中央猛药去沉疴、砍树救森林的决心,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深得民心。
  古有风闻言事之举,今有巡视反腐之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作为人民公仆都应当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华之道。追溯过去,理解当下。重拳反腐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供稿单位:党校    作者:白向忠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宁远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