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俗文化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05日 10:21 点击次数:
我的家乡在甘肃省白银市,这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地方,也就很好地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今天就说说我们那儿是如何过年的吧。
每到农历腊月,人们便开始忙里忙外地准备起过年的东西来。家家杀猪宰羊,做新衣服。每家每户都要选择个天晴日丽的好日子,将自家屋子由里到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擦洗得一尘不染,将墙壁上贴的一些陈旧的年画取下,待腊月三十那天再挂上新的。这种活动名曰:“扫房”,又称“扫尘”。其实,这个所谓的好日子是有很多讲究的,很多时候过年期间正赶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而在当地,立春前的十八天——名曰:土望——有许多禁忌。比如在这些日子里不能随意在自家院子里“动土”,即不能随意在院子里挖挖铲铲;而所谓的“扫尘”最重要的就是扫去屋子的房顶及各个死角里一年来积压的尘土,所以这样的活动自然是不能在土望期间了。
腊月初八是传统的“腊八节”,和许多地方不同的是,我们并不喝传统的腊八粥,而是在这天的早上各家早早起来,做一大锅米饭,米饭中拌有肉丁或肉丝,和在一起蒸熟,这些都要赶在天亮前做完。然后再乘出一些用筷子或勺子夹成小块,糊在窗户上,这样做说是为了糊住鸟儿的眼睛,来年鸟儿就不会在庄稼地里偷吃粮食了。如果家里养有牛羊之类的牲畜,再留出一些给它们,每天喂一些,直到腊月三十,说是辛苦一年了,犒劳犒劳。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这天只吃这种米饭,不准吃菜(传说吃菜的话,来年庄稼地里杂草会很多),并且一般情况下都会吃一整天这样的饭。
“腊月二十三,灶火娘娘要上天。”待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都要烙“灶干粮”,这是一种巴掌大的圆饼,上面放上糖,供奉在灶火娘娘像前,意为糊住灶火娘娘的嘴,要她“上天言好事”,在玉帝面前多说主家的好话,是为灶火娘娘准备的回娘家途中的干粮。这样供奉一会儿,天黑以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灶马”和摘下来的“灶君”像在灶台旁焚烧掉,再放鞭炮,寓意着送灶火娘娘升天(又说回娘家)去了。也从这天开始,每家都开始做各种好吃的,即传统的年货。
在家乡许多地方过年前都是要上坟的,一般从腊月十几开始,就不断地有人家去上坟了。而大多集中在腊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这几天,同一家族的人带上纸钱和馒头以及一些水果和自家准备的年货,到祖坟上去祭祖,给阴世的先人们送钱送吃的,寄托思念之情,希望他们也过一个欢喜年,也祈求他们能保佑子孙后代健康平安。年前夕,大家忙得不可开交,蒸“枣盘”(一种供祭神用的馒头,顶部放一颗红枣)、炸油饼、油条、做长面(如今多为压面机压制),切好肉臊子,准备过年几天的丰盛食物。
除夕这天下午,家家户户都早早地将院子里外彻彻底底打扫一遍,老式房子纸窗户还要将旧的纸扯完(以前),按窗格糊上窗花和花纸,乡间一度流传一则谜语:“有个大姑娘,年年换衣裳”,说的就是这贴窗花的事。这一切都准备好后便开始贴春联。之后大家早早地吃过晚饭,便开始忙碌着准备年夜饭了。待天色渐黑后,一家人又会在自家房屋附近的道路上给祖先们烧些纸钱(妇女一般不会参加,据说是烧的纸钱在阴间婆家人会和娘家人互相争夺),然后每家上房的八仙桌上供着本家祖先和财神的牌位(祖先的牌位都会请外姓人帮忙签写),牌位前面献着枣盘、点心肉类等祭品。这些都做完之后就是吃年夜饭了,一家人老老少少围坐在一起,品味着美食、述说着对下一年的期望与祝福。吃完年夜饭后要抓紧时间再把屋里打扫一遍,准备着到十二点“接神”。“接神”前先用烧红的石头放在醋盆中,端着醋盆在所有的屋子里转一圈,待十二点的钟声敲响时燃香放花炮,迎接先人们来家中过年。除夕的深夜,全家老小聚在一起,边守岁边吃煮熟的猪耳朵和猪蹄,名曰“咬鬼”。
“神”接到家后,要供奉三天,一直到初三早上才送“神”上天。这三天,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每天早晚要上香磕头、放炮,一直到送“神”上天。尤其是初一,家里不能动扫帚,地脏了也不能扫(据说如果破了忌扫了什么地方,来年什么地方就会有许多蚂蚁);不能动刀切东西……
初一早晨待天色微亮,家里大伙儿又开始抢着往水缸里挑水、给牲畜们喂早料,这种做法的寓意是:大年头一天,家里进“柴”,新的一年财源广进。接着就到了“出行”的时候了,都把自家的羊群赶出来(一般会选一只壮实的在其羊角上拴个红布条),有汽车的人家把汽车开出了,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象征着六畜兴旺和一路平安。这些都做完之后,大人小孩成群结队地去各家各户拜年,先拜长辈和近亲(到各家百年史都要先给供奉的仙人磕头拜年,然后按长幼尊卑磕头拜年),热闹非凡。值得注意的是从除夕夜接“神”到初三早上送“神”的这两天三夜中,因“家神”接回供在家中,故有许多忌俗。如:家中老小要和睦相处,婆媳之间、夫妻之间不得吵架,家里不能有哭声,否则来年家中不会平安。另外,要特别小心不得过年期间打破家什,如锅碗之类。若过年几天打破什么家什,这一年便会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与人说话,要多讲些吉利的话,特别忌说一些“死”呀、“病”呀之类的话来。
初三以后,大家都开始串亲戚了,但过年的热潮并没有减,初五俗称“五穷”,人们在这天清晨会把过年这几天积累的垃圾一起倒出去,并在垃圾旁边上柱香(这种做法被称为“扫五穷”)。也是从这天开始,各村的社火队就开始出动了,有高跷、秧歌、花灯、社船、狮子等(有时候社火队会与村里的寺庙联合起来,一起为大家扫瘟避灾),挨家挨户地转着。初七又被称为“人七”,说这一天是人的日子,大家都习惯在这一天包饺子。
俗话说:“小年大十五”,正月十五便是过年的又一高潮。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里,家家门前除了挂着各种各样的灯笼外,还要架一炉红通通的炭火,一则为观灯的人取暖提供方便,二则暗喻着来年这家的日子红红火火,社火一直闹到正月十六夜里。夜深人静后,社火队的人便开始“追瘟”,敲锣打鼓沿街奔跑,做出追什么的样子,意为将全村的瘟神鬼怪都驱除出村,保佑全村百姓一年平安。追瘟的队伍一直跑到村外很远的地方。所以这天夜里,除了社火队外,一般人家都是不出门的。
【供稿单位:化学院 作者:赵金红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新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