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洋节的热情该转移到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上
发布日期:2014年12月30日 08:48 点击次数:
近日,温州市教育局通知,要求“各类各级中小学(幼儿园),不在校园内举行任何与圣诞有关的活动”。无独有偶,24日晚,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有学生发微博称,学校在平安夜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并且在校园内挂出了“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坚决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宣传标语。
洋节的“入侵”让担忧中华传统流失的人群更加敏感,甚至草木皆兵。需要承认的是,这些担忧不是空穴来风和杞人忧天,中西交流的步步加深,地球村的日益巩固,以洋节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渐渐融进了中国人的风俗,并被广泛接受。
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认为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的被访者占到85%,75%的被访者愿意让下一代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但是认为传统文化继承做得很好的仅有2.5%。数据可能会有部分限制,缺乏绝对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但是能够反映出,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是推崇和认可的,却因缺乏创新的继承发扬措施致使传统文化失去再振兴的动力。
温州教育局称,禁洋节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学校能对传统节日引起重视,而非只是盲目推崇西方节日。这一出发点启示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现状的担忧,期冀传统文化兴起的美好愿景,教育部门有这样的意识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不过,“禁”的方式带有明显的限制和约束,对中小学生确实会引起反逆心理,也加剧家长、学生对学校、教育部门等的不满情绪。西安高校封校和强制看宣传片更是会激起已成年的大学生的批判。
微博上“韩国滚出申遗圈”的话题曾于近日高踞热门话题榜榜首。这件由韩国影视剧台词引起的“盘发技术哪家强”的争论,虽有其不恰当的地方,但是我们能看得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维护国家尊严、文化财产的意识很强烈。嬉笑怒骂的评论里,都是对中国文化浓烈的支持和捍卫。
现在的困局是,我们渴望将本国文化发扬光大,但是传统文化旧有的外壳和部分烂腐的内容还需剔除更新。世界是日新月异的,依然联通互利的,闭关锁国来兴民族的方式显然不可取,“禁”只能带来“反”,不会带来“兴”。好的教育机制和宣传方式,一定不是靠用强和耍横的蛮式来期望奏效的。
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禁洋节的热情和用心良苦,更多的应发挥在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和重放光彩上。一道简单的美食要得到认可尚且要讲究色香味俱全,重视装盘、色彩搭配和好卖相,更何况是博大精深、包罗万千的中华传统呢?
如果教育部门花费更多的心思,让传统文化更能融入现代节奏,更有趣,更能够满足国人趣味性和知识性并重的需求,中华文化何愁吸引不了人群呢?我们当下需要做的,不是把学生关在大门内,而是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己走进传统文化的大课堂。以疏治堵,方能成效。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姚润霞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刘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