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天价”苹果:存在即合理

发布日期:2014年12月31日 14:13 点击次数:

  今年圣诞节关于苹果涨价的新闻屡见不鲜,25号新浪网发表了一篇关于四川宜宾圣诞苹果“天价”的报道,报道称,商场苹果价格相较平时有所上涨,最贵的苹果高达88元/斤,而进口苹果则卖到100元一个。然而价格虽高,却也不乏购买者。
  所谓“物以稀为贵”,反映了市场经济中供不应求的经济现象,这种现象中的基本表现是物价上涨,但不是普遍的上涨,而是该稀缺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当然这种变动也不是永久性的。所以我们不难理解,“进口”二字正是圣诞苹果“稀贵”的标签,它使得这些苹果的“天价”似乎顺理成章。暂且不去追究这些苹果是否真的是进口货,即便是进口货,它与我们平时购买的普通苹果相比好在哪里?为何平日却少见这些颇为神秘的“进口苹果”?中国人欢庆西方节日是否还需购买西方国家生产的“道具”才能彰显“虔诚”?其实问题的关键,是当今中国社会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经济学上讲,收入是居民消费的先决条件,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力的基本因素。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份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 ,(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1%并持续增长,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居民购买能力的普遍提升,对于100元一个的进口苹果,消费者也是“甘之如饴”。有市场就有买卖,因此“天价”苹果也有了自己的市场。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没有“进口”标签的普通圣诞苹果,在超市里仍然可以卖到10元左右一个,已经是平日价格的十几倍,涨幅如此之大却不能阻止消费者趋之若鹜的消费行动,因此购买力的提升也不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
  决定消费行为的因素除了足够的购买能力,还有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没有消费欲望则无法促使消费过程的完成。营销学上讲,一般而言,一种商品的生产、销售都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开始的,即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生产商品,否则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很难保证自己的商品可以卖出去。所以从消费者方面来说,他们的购买需求在购买能力得到保障时,便转化成为消费欲望,进而发生消费行为。虽然这部分购买“天价”苹果的消费人群并不能代表所有消费者,但是在中国,类似的消费行为却是让节日“变味儿”了。有外媒称,“在中国,圣诞节就是买高价苹果的日子”。当圣诞节沦为继“双十一”“双十二”之后的又一个购物狂欢节,圣诞节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唯一不同的是,圣诞节苹果非但没有打折销售,反而摇身一变成为“土豪果”。但是无论是“双十一”“双十二”还是圣诞节,我们显然能够看出,中国的消费者正在把消费行为变成部分节日的庆祝方式,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消费观念似乎是一种误区,因为它有悖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但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讲,这无疑反映出了中国居民一贯保守的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反作用。
  对于这些“天价”苹果,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反应,我们不能批评那些愿意购买的人太过奢侈,毕竟对个人来讲,这种事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段晓瑞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晓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