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论王国维的政治思想

发布日期:2014年12月24日 10:05 点击次数:

  在读乔治•奥威尔的《1984》时,看到一句话:“政治目的即渴望将世界向一个方向推动,改变人们应该努力实现的那种社会的概念。同样,没有哪本书完全无政治倾向。那种艺术应与政治无关的观点本身即一种政治态度。”
  这让我想起了国学大师王国维坚持学术与政治分离的观点,大师曾斩钉截铁地评论道:“世人喜言功用,吾姑以其功用言之。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岂不以其有纯粹之知识与微妙之感情哉?至于生活之欲,人与禽兽无以或异。后者政治家及实业家之所供给;前者之慰藉满足,非求诸哲学及美术不可。就其所贡献于人之事业言之,其性质之贵贱,固以殊矣。”这段话主要是说世间的人们总是喜好与切身利益有关的东西,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有知识以及微妙的情感。在生活的欲望方面,人与动物没有差别,这些是由政治家和实业家提供的;前者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慰藉与满足,必须是哲学和美学带来的。就他们给人类文明带来的贡献,由于性质有贵贱之分而高下立现。简而言之,王国维认为哲学、美学家应当保持自己的独立位置,不受政治干扰。把学术视为政治手段更是不可以忍受的,即政治与学术应当彻底分离。这体现了王国维远离政治风云,坚持做学术的立场。
  但是,我们能说他远离政治就是没有政治立场,没有政治理想吗?如乔治.奥威尔说的那样“那种艺术应与政治无关的观点本身即一种政治态度。”他的政治态度,无疑是有的,且很鲜明,那就是当下封建帝制的理想化是他所赞同的。他对现实的不满仅仅限于学术方面,且他的政治理想在后期愈发显露出来,辛亥革命后,原有秩序被打破,王国维的政治文明底线被触及,他终于发出了心里的声音:“谈深相与话兴衰,回首神州剧可哀。汉土由来贵忠节,至今文谢安在哉。”他在这里感慨了为什么没有像文天祥、谢翱这样来为清王朝尽忠尽节。他的言语间透露了他对传统体制的维护,同时也表现出他明显的政治倾向。他的举动更能体现这一点,他在辛亥革命时效忠清室,和沈增植、梁鼎芬、陈三立(陈寅恪的父亲)等一帮遗老惺惺相惜,以遗民自居,在他们心里“民国乃敌国也”。;他从哲学美学研究转向古学研究,体现了他的怀旧心态;他提倡周礼,这恰恰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们批判的;伴随着王国维半生的身份便是清朝遗老,他也不排斥这个身份,他甘为“孤臣孽子”自认“遗老”,他固执地留着象征着“封建残余”的小辫,彰显他的政治立场。
  小镇青年出身的王国维是个十足书生,没见过世面,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礼义廉智信”思想深入其心,中国传统礼教也是深深根植于内心的部分,可以说,这些构成了王国维的灵魂,所以他对恩人罗振玉感恩戴德一生追随其右,对清王朝也是如此。当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故宫,这对王国维来说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这也成了他后来自沉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他立身处世的基础已经被抽离,他无法存活于新的体制,他的整个人属于旧时代旧王朝,那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
  他致力于西学研究,向国内读者介绍西学知识,这些都无意间极大冲击了旧社会的旧知识的实际社会功用,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为推翻清政府和革命起到了想到大的奠定思想基础的作用。其二,他在中国国学研究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学研究史添上了难以磨灭的一笔。毫无疑问,王国维的死亡宣告了他的政治理想成为不可实现的云烟,但他对中国历史的推动作用和学术贡献都让人永久膜拜瞻仰。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张一萍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依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