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精神自治

发布日期:2014年12月07日 09:40 点击次数:

   和王开岭的初次“精神邂逅”,是在高二的一刊语文杂志上。匆匆一瞥,他的散文《恰同学少年》迅速吸引了我疲累的双眼。我诧异于那干净诗意的文字、折服于理性深邃的思考、震撼于辽阔浪漫的情怀。霎时,他为十七岁的我洞开了大面积清新、悠远的精神风光和思想星空。
  随后了解到,《恰同学少年》也收录进《精神自治》中。我从此像个未谙世事的孩童,满怀信任地紧紧跟随王开岭的“精神步伐”,一点点咂摸、品悟、成长。从高中到大学,从故乡到山大,在日日仰望精神高空的过程中,我从一个对世界“无知无感”的幼稚中学生,逐步蜕变成对人事怀抱充沛的同情心和洞察力的青年人。
  而最近又看了一遍他的散文集《精神自治》,又得到了许多新的体悟。这册薄薄的散文集,以三辑不同的主题,囊括了32篇散文佳作,分别向读者展示了王开岭对社会、自然、人性的感悟、思索、探寻。每一篇文章都彰显了他丰饶的精神视角和锐利的洞察能力。王开岭擅长以简练传神的文字挖掘出最易被忽略而极具人文品质的细节和片段(譬如:观日出、放风筝、赏花鸟),并以深刻丰富的阅历索引出“生命片段”背后潜藏着的“生活态度”。掩卷沉思,在一股难以抗拒的飘逸文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识出一个生活简单、思维深刻、精神诚实的“文人”形象。
  在《一个人的遭遇》里,作者这样说:“个体之尊严、利益、价值、权利、意义,统统消失在组织、单位、团体、党派、国家、民族——这些以集体名义注册的政治大词中”“集体、人民、领袖这些标榜词却源源不断地输入新政治力量,愈发神采奕奕、傲慢无礼。所谓革命,即要求大到万寿无疆、重比泰山,小至轻若鸿毛、贱如粪土。”针砭时弊,不啻惊雷,摇撼梦中人。长久以来,我们习惯在社会大环境里隐藏真我、磨平棱角,慑于权威而将真理吞回肚子。因为国民性的软弱和自卑?还是社会文化心理的无形枷锁?“个体微不足道,集体至高无上”
   一度被颂扬,殊不知:个人代表集体,一个人的遭遇即暗示着国家运行的某方面疏漏。若社会对个体的遭遇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掩耳盗铃”策略,或羞于直视、或急于掩盖,该集体必将分崩离析。譬如晚清政府对群众反抗的不理不睬,最终导致清廷的土崩瓦解。
  同时,个体又是最真实的生命单位,每个公民有权利细心呵护正确的思想,并有权利大声表达真理的存在。在这里,王开岭提出“梁漱溟”的典例:“不能忽略他身上最可贵的理性特征:相信自己的眼光、独立判断乃至自由表达的习惯——中国知识分子纷纷萎缩的那种习惯”。若社会只有群情激愤而无一己之见,没有“螳臂当车”、“以卵击石”的勇气与魄力,该集体也会因为少了正义之音的鞭策、提点而南辕北辙。当今的中国已在蜕变:从文革的缄默不语到“民告官”现象的屡见不鲜,国民意识在渐渐复苏,社会环境向宽容自由迈进。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应该有那样的声音“我代表国家的心声”,同时国家的法令条款中应该处处体现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包容。
  “真正的法不是刻在大理石或纪念碑上,而是栖息于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细节中。唯一让制度和政党具有合法性的,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和福祉,是来自个体的信任和满意。”我相信,能以理性精准的美性语言来廓清文化积弊的王开岭,也必是一个能保持自己思想、保持清醒灵魂的人。并且是一个让很多人必须审视自己并感到羞愧的人,是一个让笔下的文字长出思想之花的人。
  “毁灭物种就像从一本尚未读过的书中撕掉一些书页,而这是用一种人类很难读懂的语言写成的关于人类生存之地的书”“20世纪,神被杀害,童话被杀害。最醒目的标志是人对大自然不再虔诚,不再怀有敬畏和感激之心……一切都在显示,20世纪是一个财富和权利的世纪,一个仅供成年人生存与游戏的世纪。‘现代化’,更是一个旨在表现成人属性和欲望的概念,它本质上忽略儿童。”(《我们拿什么送给孩子》)
  从《声声断断祭雀影》到《谁摧残了我们的笑》,从对生态、自然惨遭戕害的申诉到对人性、自由受到抑制的思考,王开岭冷峻客观的文字中隐隐流淌着对人类粗野蛮横地对自然大刀阔斧改造的忧愤,或者说,是对人类何时达到理性文明境界的关切:“那鹿慢慢变作了人的模样,而人群也渐渐模糊,成了人面兽身的‘四不像’……”(《鹿的穷途》)“我为一位少女的心灵纤细和行动能力所震颤,为这样一场生命行为所包含的朴素信仰和巨大关怀力而惊叹,也不禁为同胞们的粗糙而遗憾”(《大地伦理》)。王开岭不仅贡献了卓越的思想境界,还贡献了表达思想的最美形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是小学倒背如流的诗词,但讽刺的是,作为21世纪的青年,自记事起,我的世界里只有雷同的高楼大厦的单调重叠,从未亲闻山涧溪水的婉转、蝉声迭起的清脆,春草拔节生长的律动。王开岭敏锐地捕捉到现代工业对自然的摧残,以及我们这代人的精神遗憾。他曾说过,没有泥土为基邦的家园不算故乡。闻之我不禁愕然:从未接触过土地温情滋养的我,还无知无觉地指认一块块毫无温度的水泥石墙为家乡!不是一种浪费生命的体现吗?而竞相攀比地毁弃农地、克隆出相似建筑群的现代中国,不也是在进行着抽剥生命精髓的蒙昧行为吗?
    森林、童话、笑脸、热爱生活,这些最轻易地从我们唇齿间蹦出的词汇,到底谁能静下心来思考这些美学元素与我们真正的心灵距离呢?当一棵参天古木被电锯腰斩、一篇纯真童话被嘲笑无知、一张笑脸因压抑而显得虚伪、“热爱生活”被广泛肤浅地当成口号,生活在当代截面上的现代人群,没有停顿没有思考没有哀痛,或因粗糙的灵魂触角、或因烦乱的社交事务,日复一日地变得愈来愈空洞麻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与浑朴的大地母亲有了愈来愈深的隔阂,我们的灵魂不再安静不再富饶,所以书中提及的“追杀野鹿”事件才会横陈在21世纪的版图上。
  “无论我们外表多么狂热,内心都是冷调的、阴郁的;无论我们神色多么平静,里头都是挣扎的、焦虑的。”这是王开岭对现代人的概述,我只能惊叹其一阵见血。到底什么导致我们的退化?王开岭认为是“人的生动”的缺失:诚实、简洁、舒展的缺失。这和他的生活宗旨不谋而合,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只想做一个生活得自在省心的人。是的,每一个人都不应该割断与自然之母的脐带,每个人都不应该舍弃“人的生动”的法则。记得影片《阿凡达》里“灵魂树”被美国人的飞机轰炸倒坍时,星球上的原住民黄色眸子里闪动的凄恸哀惶,对比当今急功近利的“现代化建设”,我顿时感到阵阵凉意:我们正在扮演着“原住民”和“美国人”的双重角色,但是我们心中充满着“破坏自然以攫利”的贪婪者的极乐,丢失了“丧失自然丧失母邦”的隐忧!
   个体精神、自然风情、灵魂信仰,三者构成了《精神自治》的精神支撑,亦是王开岭对生命的三类追求。“是的,我们必须仰望点什么,必须时常提醒自己,向上,向着高远,看一看那巍峨与矗立,看一看那自由与辽阔,澄明与纯净……”王开岭是我的美学导师,也是我的精神“仰望”,虽然他的散文随笔传达给我的总是疼痛感和创伤感,但一股激昂的气脉始终贯穿着他的字里行间。
  《精神自治》,每一个人都必会从中汲取到精神明亮的因子。

【供稿单位:数学学院    作者:王楚瑜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亦真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