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大学开设作家班,契合文化发展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04日 13:20 点击次数: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增一个硕士专业方向——“文学创作”,聘请格非、严歌苓、李洱等知名作家担任学生导师,高调打出“培养作家”的旗号,而且意指传统、严肃、偏向于纯文学的作家。
    其实,对于“创作型人才”的培养,之前也有高校进行尝试。2010年,复旦大学就开设了国内首个“创意写作专业”学位点,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也开设了同类专业。但是,这些专业本意不在“作家”本身,而在于“写作创意”。相比之下,21世纪以来,提出“培养作家”口号的大学,北师大还是第一个。而看到这种与人们传统观念相违背的做法,人们不禁要问:作家为何需要大学培养?
    首先,笔者认为,对作家的培养与当前的社会语境是分不开的。作家是精神产品的重要创造者,其文学作品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思想导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蓬勃发展起来,而在此条件下文学网站为了赚足点击量,往往大部分选择发布言情、玄幻或者色情等没有文学营养和价值的作品,而这些内容大部分来自于时代环境所塑造出来的“写手”之手。长期发展下去,社会公众在认知和态度观念层面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思想扭曲与腐化,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大学作为“精神发源地”,理应在思想导向上发挥作用,承担责任。习近平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工作者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要实现这样的理想与目标,作家的培养是基础环节。
    那么,大学又怎么能保证培养出的作家能够承担如此重任呢?一是大学本身的性质使然。大学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教育和培养,相比于其他组织机构,更具有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北师大实行的导师制也是联合校内导师与作家导师,实力雄厚。其次便是环境氛围因素,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抛却了“物质利益”气息,更多地在于对学术的追求上,学生们能够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通过学术化的眼光进行真正的文学创作。在培养上采用学术课程加写作训练的方式,对学生们的语言表达等能力不断进行打磨,提倡一种专业主义,杜绝了网络文学粗糙化的表现形式。
    对于培养效果的衡量可以从美国作家班的成功创办中找到一些答案。美国自上个世纪以来就陆续开设了以培养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为目的的专门机构——写作班(creative writing program),它的性质与我国的作家班比较相似。事实证明,多年来美国写作班的一套教学办法的确行之有效,在写作班中摸爬滚打过的学员在后来的写作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作家班为美利坚培养了众多小说家和诗人,包括哈金(波士顿大学1990、1992年)、白先勇(爱荷华大学)等诸多中国作家也有获益于写作班的经历。 20世纪我国“文学讲习所”的作家培养与北师大模式相近,接受培训的学员后来大部分成为新中国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家、全国文学刊物的主编等等,为国家的文艺事业做出了贡献。
    北师大“文学创作班”的开设既是迎合现代写作环境的需要,又是对于作家培养模式另一种继承创新,可能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阻力,但却是契合国家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在一步步探索和实践中,作家培养体系想必会不断发展完善,更好地支撑我国文化事业的创新能力。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闫薇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李希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