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资助工作的路上
发布日期:2014年06月24日 15:05 点击次数:
成长,于每一个年轻人而言,就像是经历一次蜕变和重生,个中滋味,只有自己心有所尝。提笔著文章,并不是因为我曾在资助政策的帮助下度过了经济贫困的危局,也不是因为我有着多么不平凡的自立自强动人事迹,更不是因为我的刻苦学习、奋发成才已经足以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在古朴青春的校园中,于数万名山大学子而言,我只是其中极为平凡普通的一位,而之所以鼓起勇气提笔写我与资助政策的故事,是想借此机会记录一个山大学子在学生资助工作岗位上一路走来不断成长成熟的心路历程。
初识学生资助工作是在大一刚入学的那年九月,刚刚担任班委的我成为我们年级资助认定工作小组的一员,带着对这份工作的懵懂认识和对学院同学并不深入地了解,我们开始了这项关系到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经济补偿的工作。“早岁那知世事艰”,说实话,当时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做着一项重要的工作,也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工作所造成的影响对一个贫困家庭而言是多么的巨大,那时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实事求是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同学朝夕相处时所听到的,看到的,了解到的有关家庭经济状况的信息客观公正的表达出来,纳入到我们的评定工作当中。在上大学之前,我只在电视上看到过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为了上学节衣缩食的故事,而进入大学之后,这样的例子就在我的身边。当看到同学为了省钱用矿泉水瓶自己制作简易的漱口杯时,我知道了我所做的资助工作它的价值和意义。当看到同学为了在家凑够学费而晚了半个月才来报道时,我知道了谁才是真正需要政策资助的人。带着一份悲悯,也带着一份感恩,就这样,开始了我与资助工作的不解之缘。
随着年级的增长、对校园生活和学生事务的深入了解,我发现资助工作几乎涵盖了我们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校园里各单位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大到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选,几乎每一笔和学生在校“收入”相关的事务,都被囊括在资助工作的范畴。在学习之余的空闲时间,我也报名参与到学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岗位中来,用自己的付出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回报。在大学三年的时间里,我在“学生在线”网站当过干事,在学院办公室做过助管,在学校博物馆担任过讲解员,在学校机关部门当过学生事务助理,特别是在资助中心做学生干事的半年,虽然忙碌,却也最充实。经常加班的老师们几乎对所有学生的需求都熟记于心,用耐心和温馨解燃眉之急;自强之星和励志榜样的成才事迹更是让我浮躁的心变得平静。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可以无忧无虑地一直自由散漫下去,那些同处于一片天空下,同在一处校园中并肩的伙伴,很可能在你悠闲漫步之时正在步履蹒跚地艰难前行。当看到同学为了办理助学贷款而不辞辛苦地奔波在银行和学校之间时,当咨询电话打来询问助学贷款政策以此来决定是否要放弃保研名额时,我深深感受到这份工作的职责与使命所在。在洞察了同龄人在艰难困苦和风霜雨雪条件下的生活百态,并未经历过风浪起伏的我,还有什么理由再不珍惜当下呢?
今天的我站在大三即将结束的节点上回望这三年来我与资助的日子,每一段在勤工助学岗位上的工作经历,都是我大学里最为难忘的记忆,是我成长路上最为形象生动的课堂。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让我一生受用的东西,它们不是固化在课本上的文化知识,但却同样散发着动人的魅力和耀眼的光芒。感恩,恻隐,责任,担当,勤奋,努力,谦逊……这些都是我在资助政策的感召下和资助工作的实践过程中的所收获的最为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心灵的触动和心智的成熟,是这段特殊的经历所赋予我的成长的力量。资助政策助我成长的意义,我想,大抵也就是如此了罢?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云帆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秋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