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我“们”——个人与群体关系分析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19日 18:04 点击次数:
“我”与“我们”,单从字面上看来,这二者的区别在于,“我们”比我多出了那么个微妙的汉字——“们”。从含义上看,“我”较多的代表了个人,而“我们”则代表了群体。为什么这 “我”和“我们”之间看似有沟壑,却又一直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呢?依我之见,这玄机尽在这个“们”字中。
把“们”拆开看,乃是一个人站在门旁,这个人或许正在踏进此门,也可能正在迈出此门。出了这道门,他便是“我”,入了此门,他便属于“我们”。如果要分清“我”与“我们”,便要首先清楚这一人与一门的关系。
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然而与此同时,每个人又是处在某个群体中的。或许有人此时会跳出来标榜自己,说“我就是不属于任何群体的。”然而他却浑然未发觉,在他自我标榜的同时,他已经加入了一个“不属于任何群体”的群体中。
那么,如何去分辨一个人是否属于某个群体?又如何去分辨一个人是否仅仅属于某个群体呢?关键就在这道门上。
一扇门其实就是一段经历。在某个人有了某段经历之后,他便踏入了一道门,门内人都是有过此类经历的人,这个人与那些人一起,就成为了“我们”。但是,这段经历并不能是太过平常的经历,一些日常的行为,如吃饭、喝水,这并不能成为划分群体的标准,所以这样的经历必须是比较特别而超乎所有人类所共有的经历。同样,一个人可能是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有了某种经历,但是只要他分享之,让别人知道他拥有了这段经历,那么,在人们的意识中,他也是有过这段经历的群体中的一员了。
所以,门内人,也即是某个群体,他们有个重要特征,便是对共享而又特别的经历的需求。一个群体是由其所具有的特殊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的,这个“特殊性”是由群体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且不与其他群体的成员分享的信息所构成。如一个班级的同学,一支探险队中的成员,一群在飞机失事后获救的人员等,他们分别共享着各自班级的信息,掌握着各自团队的技巧,拥有着对灾难来临以及生死一线的直接感受。这使得他们在想到自己的某段经历时,会不自觉的将自己划分入某个群体。
另外,虽然在我们考虑群体时,常常想到的是在同一时间和地点能偶然遇到那些人,同样的信息因素会对某个人的群体或社会类型身份的观念起作用,尽管这些群体或社会类型的人或许从未全部会面过。例如,伊拉克战场上的士兵,他们或许并未会面,也不曾交流,但是他们享有同在伊拉克战场上同时面对虎视眈眈的敌人与善良的民众的经历。回国后,这样的身份会让他们置身于伊战士兵这样的群体之中。这个经历将他们联系起来,同时也将他们与其他人分开。
所有共同的经历、信息会将某个或大或小的群体与其他人、其他群体分开,会使群体中的人有种共同身份的感觉——他们同在“门”内。但是这扇门其实并没有固定的大小,它有时候大到可以容纳数千数万人,有时却小到只能容下两三人而已。那么,门的大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由于社会经历、信息知识以及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都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所以群体身份也往往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或者参与者的“内部人”和“外部人”观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如,大学的班级中,每四位同学是一个寝室的,那么这些同寝室的同学会感受到一种纽带联系着他们,他们是室友关系,这使得他们相互间的关系不同于班上的其他同学。同样,在参加院内活动时,每个班的同学都站在了“班级”这样的大门内,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群体,各个班级有着不同的经历与分享内容。再放大点看,在学校的运动会上,每个学院才是划分的标准,整个系的同学穿着红色或白色的服装,在看台上用衣服展示了一个大大的表示胜利的“V”字,此时此刻,整个学院都站在了门内,学院中的每个人都是群体中的一员,并且由于穿着具有特殊意义的衣服,让这个群体有着更加特别的经历,也更加的容易团结。类似的,当两位正在争吵的A学院的同学偶然听到别人说出污蔑A学院的话时,他们也会突然感到一种联合,从而在当下形成一个小群体,为了维护A学院而去与污蔑者辩论。
再回过头看之前的第二个问题,一个人是否仅仅属于某个群体呢?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一个人常常具有交叉的群体身份。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是属于不同群体的成员,但是若班上有学生是老师的孩子,这位老师和该学生就会回归到家庭成员的关系中,他们也同属于家庭这个群体。在法院的庭审现场,两位律师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因为他们各自属于控方和辩方两个群体,而于此同时,他们也具有相同的律师身份,属于律师这一群体。
由此可见,“我”与“我们”的划分实在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也是千丝万缕,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群体而生存。我们无法简单的用我是“谁”的方式来考虑群体的隶属,因为这需要考量我们的经历与信息,更要考虑到“我”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想到“我”可能所属的交叉群体。因为这每一次群体的划分,都是推开一扇“门”的体验,想清楚要迈进哪道门,才不会再开门后做错事、说错话,更有甚者,迷失自我。
【供稿单位:口腔医学院 作者:杨宗澄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子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