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鲁迅文学的阶级性到底在哪?

发布日期:2014年04月21日 10:36 点击次数:

  记得小学和初中的时候,课本中总会有几篇文章的作者是鲁迅,那时候对于鲁迅的评价,都是黑夜中的呐喊者,那时候虽然看不懂鲁迅文学的深层含义,但是总会体会到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而今再看,小学和初中的课本中几乎看不到鲁迅文章的存在,现在的小学生、初中生几乎再也接触不到鲁迅。缘何?鲁迅的文章为何被“踢”出了课本,鲁迅的文学到底是刺疼了谁的神经?
  《阿Q正传》、《药》、《纪念刘和珍君》、《病梅馆记》、《五人墓碑记》、《狼牙山五壮士》等这些曾经的精品而今都成为了课本中的禁品。透过这些被无情“驱逐”的文章,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来,这些都是针砭时弊的或是有战斗性的文章,是看了之后让人们不安心做“听话的好公民”,更是不甘心卑躬屈膝的文章,取而代之的是相对平和的文字。
  因为鲁迅刺痛了某些人紧绷的神经,使得他们坐立不安,针芒在背;因为鲁迅的文章代表了底层阶级的利益,所以不得不触动了某些阶级的利益。在鲁迅的时代,那些文章刺痛了那些资本家的走狗,落水狗,哈巴狗,聪明人,奴才,赵二爷,假洋鬼子,张嘴欧美教育闭口国学的高尔础,满嘴仁义道德、肚里男盗女娼、心里要吃人的伪君子……历史的发展是向前的,有时候是循环往复的,那些曾经的“某些阶级”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那些曾经的“某些阶级”依然会披着新树皮重新发芽,鲁迅文字中的那些文字刺痛了当今的那些借尸还魂者,让他们坐立不安。
  鲁迅文学的长久不衰,精髓在于其深入着更多人的心底,说出了更多人想说却不敢说的心里话,所以鲁迅的文章被更多的人一遍又一遍的品读,像是品读着心底的另一个自己。这便是鲁迅文学的阶级性所在,所谓文学的阶级性,是指阶级社会里文学总是要表现一定阶级的思想、感情、意志,从而满足一定阶级政治上、精神上的需要,而为一定阶级所利用的这样一种社会属性。鲁迅恰恰是在其文学中无时不在的表现着这种阶级的思想。
  鲁迅同时代的作品,而今真的是越来越少的被人品读了,甚至逐渐的被封存在了那个落满了蜘蛛网的角落里。鲁迅本人的作品成为了仅存的几篇被人拿上桌案的幸存者,原因在于,鲁迅文学所代表的阶级性,不局限在当时的阶级,也不仅仅局限在存在的阶级,更多的是代表着一种阶级社会里底层民众和“高层阶级”之间的博弈。
  只要有阶级,鲁迅的文章就值得人们思考。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邹佳男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无双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