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学而时习之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09日 13:51 点击次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没错,如果你在周三晚途经洪楼公教楼307,你会听到教室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不必诧异,这不是什么社团活动,只是100多个同学齐聚在这里上《论语》精读的选修课。
  按常理来说,在学校里听到读书声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可现如今却恰恰相反,偶尔传入耳中的读书声反而让人觉得诧异。很多同学可能对此不屑一顾,会觉得上这论语的选修课就是在浪费时间,高中又不是没学过,可是《论语》你真的读懂了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问道。
  “学习之后常常复习,不也觉得很快乐吗?”大多数同学异口同声地答道。
  “还有其他的理解吗?”老师问。
  教室里安静了几秒钟,可能大家都在想,以前高中不就是这样翻译的吗,还有其他答案吗?
  过了一会,一个男生回答说“学习课本的知识之后,常常在生活中检验它,不也很快乐吗?”他回答完后,教室里好安静。
  自己怎么没想到呢?或者自己以前是知道的,只是为了记住高考要用到的“标准答案”而主观上把其他的都删除了,又或者以为《论语》太小儿科了,以前都学过。正是这种过于自信的想法,让我们忘记了对事物本身的思考。不禁再一次问自己:“《论语》,你真的读懂了吗?”
  那天课堂上,那个男生回答完之后,老师又给出了一种新的角度:“习”理解为“实践”,“时”理解为时机,把握时机,因时而动。
  那堂课后,不知道别的同学有没有什么触动,我的感触是挺深的。就像是早已习惯漫不经心的行走,甚至忘记了要走向哪里,突然间瞥见了什么,触动了自己,唤醒了初心。是啊,都已经大二下学期了,还深受高中思维模式的影响,高中时所向往的绝不是如今像复印机一样的生活,只是单纯的输入输出,不曾思考。
  还记得《失落的玫瑰》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只要时间一直向前,我们为之痴迷的将来,就只是尚未打开的过去。”是啊,如果一直活在昨天的思维习惯里,我们的明天和今天也只是在重复着昨天。就像之前看到的一句话:“除掉睡眠,人的一辈子只有一万多天。人与人的不同在于:你是真的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
  我常常想,一无所有的人最幸福,因为一无所有,也就不再患得患失,就会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开始尝试有所改变,尝试不同的事物,也因为一无所有,反而有了实现一切的可能性。周国平说:人很难真正改变,本质的东西早已形成,场景的变换反而证明了内核的坚固。有的人把它理解为人要做出改变很难,而我更倾向于是在说人本质中的真善美很难改变,不必担心在改变中会迷失自己,因为本质的东西早已形成,它只会在生活的磨砺中更加坚固。相反的,如果只是固守着自己,依靠长期思维习惯所维系的安全感来毫无悬念地前进,我们也只是在一遍一遍地重复着昨天,日复一日,不要等到最后,发现自己没有真正的活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你,真的,读懂了吗?


【供稿单位:法学院    作者:陈婷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兆新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