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在自习室的同学们大部分都已散去,大概是三两结伴往食堂走了。一如往常,在周日的下午,我还是慢半拍,不自觉地喜欢在教室里坐上十多分钟,回放着一周来的生活片段,或者就是放空自己,或者是在做一些漫无边际的思考。喜欢法新楼四楼的教室,一但找到教室就会寻找抬头就能看到窗外的座位,因为早起的习惯,几乎每次都能“如愿以偿”。而这个十多分钟,我就坐在了靠窗座位的角落,做着属于自己的“冥想”。
进入冬天,夜来得很快,窗外的黑带给我一种深邃的感觉,我想着,时光不停流逝下去却没有留给我多少线索,我想去寻找这个能让我感受最深的线索。低头看见左手边的记事本,随手翻开记录我读书感悟的记事本,恍然发现,在看每一本书的时候我都会会边看边记录,写下自己的感悟,却从来没有回过头去看那些文字。因为我并不喜欢沉浸在过去的成长中,我想不断地读新的书,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调整,找到更温和、理性的答案,让自己的想法尽快逃离偏颇。但是回顾何尝又不是另一种成长呢?不知觉中,我重读那些熟悉有陌生的文字之后,发现自己已经翻过了小小一沓的纸张,涌出更多的想法,那些熟悉的、陌生的文字让我意外地感到激动,因为我看见了那些擦出来的小火花,也找到了曾经写下感悟时的那份诚挚。从《法律、立法与自由》、《法律的概念》、《法律秩序与自由正义》、《宪政与民主》、《容忍与自由》到《法哲学讲演录》、《普通法的历史解读》、《西方哲学经典讲演录》、《西洋史》等。
开学到现在,我已经将大部分流去的且令我着迷的时光留在了曾经翻过的一页页篇章。而那三四十本风格各异的书,虽然我没能清楚的记住每一个词,但是我却记住了他们为自己的思想而进行阐释的真诚,那些精辟独到的思想,所运用的精细的或是恢弘的论证,言语之中的深刻以做学术搞学问学问的态度。这些都让我想到韦伯“以学术为志业”的真诚,回忆这些共鸣,带来更多的共鸣。
我想这些正是对我过去的时光最好的记录,我也愿意再往后的生活一直保持这样的姿态,在任何时候都不改变这种真诚的与书的交流。忽然翻到胡适先生对“为什么要读书”做出的回答及我的整理,似是对我想要保持的这种姿态最好的赞成:一、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智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些人类的遗产;二、为读书而读书,为了读更多的书;三、解决困难及应付环境。
风好像又起来了,我已经走到了图书馆前的这条小路,落叶已被扫成整齐的一堆一堆,向着前方的路,它们是一个个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