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我上高中,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半年后,我上大学,有了手机,有了电脑。曾经,心无旁骛地看书学习,是每天的必修课,是如此简单合理,如家常便饭;而现在,坐于自习室中,却时不时有拿出手机刷空间,刷人人的冲动。安谧地读书,沉浸于知识的海洋本是一件多么让人兴奋和享受的事情,而如今竟成了奢望。
以前的我是勤奋刻苦甘于寂寞潜心学术的代名词,而现在,没有网络竟会觉得有些手足无措。是的,网络带给了我们什么?有了网络,我们可以手指轻触便可触及目标;有了网络,我们敲击键盘便可留下墨香;有了网络,我们指尖滑动似可抵达理想彼岸。也许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是因为只有历经严寒的淬炼才可获得诱人芬芳,而是经历彻骨严寒而飘散的香纯才更值得人珍惜。当信息的获得变得如此轻而易举,它的相应价值也随之缩水。小时候常听到程门立雪,凿壁偷光之类对知识如饥似渴而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的故事。然而在信息爆炸式的今天,信息的获取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而变得触手可得。我们已经习惯了少劳而获甚至不劳而获,在今天为了一睹名家风采而克服重重困难在今天几乎无法见到。
但是,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中,能否把握好自己是对每个人心智的考验。羡慕那些心学术心无旁骛的学者,虽然曾经的自己也是这样。半年,变化得太快也太多,而最应该保持的是心底的那份宁静。从高中到大学,变了太多太多。生活环境变了,周围的人也变了,以前的评价和定位也不复存在了,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人的名,树的影。所有的毁誉靠的都是一个个平凡的日子中点滴的积累。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堕落的人没有人会因为你的反差而指责于你,然而真正困难的是摆脱以往的不足,一步一脚印地向那个理想中的自己坚实迈进。
一次次地叩问自己的心灵,你想要的是什么。高中时常说理想,不外乎高考,名校。而今天,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若没有明确的理想的指引,那么剩下的也许只有彷徨,茫然和堕落了,而荒废的是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至今仍牢记这初三班主任的毕业赠言,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身处急速发展的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每个人都在社会选择之下寻找自己的定位。包括职业,金钱权利地位等等。然而金钱的多少无法决定心灵是否快乐,真正的尺度还是来源于心底的声音。当社会变得多元,每个人都拥有与众不同的特点,理应拥有个性化的选择。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然而这一切的前提在于喧嚣世事中寻觅那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