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放我们的思维
发布日期:2012年11月07日 11:16 点击次数:
有些人写新闻评论、研究问题,一直擅长做所谓“无限的升华”。其实这并非要杜绝或弃绝升华,而是反对把一切琐屑的小事都升华到一个不合宜甚至登峰造极的高点。文革时期的批判文章经常将一件芝麻小事,含沙射影、无限放大,“上纲上线”到人格德性甚至政治忠诚的层面,这种极具匪气的思维方式,不正加剧着当时知识分子恐怖的心境和无常捉弄的命运吗?思维方式愈多元愈美,若整个社会或民族都濡染上同一套思维行动方式,则此主流社会思潮容易凝结成一只巨大的雪球,不断地越滚越大,然后凭着自身的惯性无规则地狂奔,碾碎了秩序,也涂炭了生灵。
当下一些大学生甚至学者,都爱极了宏大叙事,一谈及某社会现象或现实具体的问题,皆好习惯性地放置于更大更广阔的抽象场域来论,如此一来,原本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不是在时机上消解了当下的紧迫性,就是在形态上大而化之,流于无形且渐消逝。前已申述,也非得要将一切事务都琐屑化,因为某些事情之解决分析,势必也连接着骨头带着筋,或者事虽琐碎但极具典型性,只有将此问题或现象放置于一个特定的适宜的场域,才能分析得透彻。那么,升华与否,可有标准乎?与“无限的升华”相对,自然可以有“适度的升华”,“适度的度”,虽难以制定出一套量化的指标,但须明确,这度得朝着利于解决问题的倾向运筹。或者与“升华一切”相应,也可以“有选择性地升华”,毕竟视域太促狭则看不清远处的美景,只要远方是万种风情,又何妨登高远眺一回呢?但如何选择取舍,又成难题,此时问题的典型性、重要性或严重性,则成为这一判断的尺度,当然这是一种灵活可变居的尺度。
惯性思维之惯性,犹如漩涡般吞噬着分析对象原本清晰的筋络和走向。然有种情形则是,一些学科或专业却积极地倡导且必须得构建起一套本学科或本专业特有的思维方式,这岂不是与上述所批判之惯性思维针锋相对了吗?是的,这也正是悖论之所在。学科或专业之所以相对独立而存在,是因为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是具有生命力的。然作为个体,选择了某一学科或专业,势必要濡染那一套思维方式,并在很久的时期内带有深刻的烙印,这也无可厚非。但待熟稔了这套思维方式后,则要学着跳出这一思维方式的局促,进得去又出得来,正确认知思维方式的工具性质,同时博纳众长,汲取其它思维方式之精妙,以牵制抗衡自己意识里占主导地位的刻板意识和惯性思维残余。人的意识思维,经过这一番解构并重构的洗礼,才能绽放出精粹灵妙的人生!
还是那句话,多元并存的美才是大美,忘却美的形态才能领略美的至高体验。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张东红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慧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