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校长梅贻琦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无数次的被人引用,因为它道出了大学的实质。作为百年名校的山东大学,我想从来都没有缺少过这样的大师,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山大才能够日久弥新,散发着一座百年学府应有的厚重的气质。作为一名学生记者,具备与不同性格、职业的人交流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为了一次采访可能要打很多次电话,发很多条短信,写很多封邮件,其实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而这次暑期记者团的采访任务,却让我收获了那么多的感动,感受到师者的风范。
为了更加准确的多方位的报道暑期学校双学位的情况,我准备采访法学院的李道军教授,因为李老师的上课时间不固定,于是我上网找到了李老师的邮箱,给他发了一封邮件,希望老师可以接受我的采访。我当时想,老师还要授课,很可能时间不好安排,这次采访不知道能不能进行。让我欣喜的是,老师很快回了我的邮件,打开邮件,他在称呼我为“小孙同学”,看到这个称呼,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在他的眼里,他不是一个教授,只是一个授道解惑的老师,没有居高临下,没有傲慢不羁,只有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和蔼可亲。其实,在采访之前,我与李老师从没有见过面,而正是因为这个称呼,一下子把距离就拉近了。老师在邮件中清楚得写明了他的上课时间与地点,为了方便联系,他主动把手机号给了我,这些小细节,体现了一个老师严谨的作风。
再了解了基本情况后,我特意去法学院听了李老师的两节课,也进一步了解了他的故事。作为一位学习法律的教授,他在小事上很注重维权,他教导学生们要学会利用自己的公民权利,哪怕是在再小的事情。听他的课,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生动的讲解,让你没有机会去分神。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我利用课下时间采访了李老师,交流的很愉快,他说,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责任,他很愿意站在这个讲台上。写完专访稿后,依照平时的程序,我把写好的稿件发给了李老师,他不仅对我稿件中的问题加以改正,在百忙之中还不忘对学生的关心,“天气炎热,注意防暑”像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奔波在外的孩子的嘱咐。
这是一个很小的故事,折射出的却是一个老师的伟大的人格,是一所大学不事张扬的朴实的气质。当你看到那些文字,或许有跟我同样的感动。那一刻,我们才真正的理解了“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内涵,而山大必然会在一代一代大师的影响下,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