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一个时代的斯文

发布日期:2012年06月06日 09:22 点击次数:

  对山大最初的印象,是石桌边、桥边、小径上散布着或读书朗诵或侃侃而谈的学子,是文史楼前晨光点洒、草木葱茏的清凉中散发的地淡淡的肃静与从容。
  那时的我如同每一个初来者,好奇地踏入这个地方四处打量,由于跋涉了太久只能将沿路的风景略略扫过。
  而屹立的文史楼,也只是用温和的目光注视着每位即将从陌生人变为她的孩子的年轻人,沉默而温柔。

偷窥到这里的沉默

  搬来中心的这一年里,除了初次来到文史楼的好奇,我渐渐看遍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在一次次的走进走出里试图触摸她沉静背后的故事。   
  暮色中的老楼,夕阳落照,高树掩映,原本被风雨侵蚀得斑驳的外墙愈加显出深沉的颜色。走进楼里,空空荡荡。长廊大厅,楼梯吊灯,苏联式的建筑格局和装饰风格留下了那个年代的印记。楼梯的转角处,几缕柔和的光线穿过窗外藤萝的缝隙透进来,在墙上形成明亮的光斑。白色的石灰,落了一地。时间在这个时刻,便仿佛走慢了许多。然而又很快,因为不一会儿,夕阳落下西边的楼顶,大厅的光亮便一下子消散,整个屋子陡然暗下来。上楼梯的当儿会经过两个大窗口,在向外窥探的过程中我发现灰黑色的主基调充斥了这方杂乱的空间。可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地方曾不只一次地感动了我,那是一种黑色的深情与沉寂,是一种流露出的生命超脱的宁静,是另外的说不出的一些震撼……阳光疏懒地铺在密叠的房脊和地面的败叶上,像被岁月和红尘遗忘的“失乐园”,又不时有穿灰礼服的大喜鹊飞来又飞去提醒人们这只不过是短暂的宁静。
  我盯着这个似乎有魔力的地方,觉得这似乎是一个遥远的故事的背景,一切没有展开,在静静地等待;又像是一切都已经发生,人去楼空,只剩个空落的所在。总之,它就像一篇扑朔迷离的小说中抽象的插图,引我随着阳光浮起的空明中行走的烟尘和从地面上袅袅升腾起来的只见其影不见其形的水汽,去做些虚无飘渺的遐思和幻想……
  过去的岁月却在这些虚无飘渺的遐思和幻想中清晰起来。

那些消逝的人和事

  我曾经在一位08级的学姐那看过一张老照片。那是1959年的时候,八个年轻的小伙子在文史楼工地前的合影。他们大概是走在收工回去的路上,身上穿着白色背心,手里搭着衣物,走成一排,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欢快的笑容。背后是尚未完工的文史楼,搭着脚手架,已初见规模,楼旁的空地上堆着建筑材料。
  1958年,山大奉山东省委之命由青岛迁校济南,开始建设新校区。那几年在校和入校的新生,在上课之余,还必须参加建设新校区的劳动。文史楼,正是当时在校的文史两系的师生们共同用双手一砖一瓦地建造起来的。前年10月,陆侃如夫妇雕像落成。当年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一对伉俪,如今就屹立在文史楼前。昨天,他给莘莘学子讲过六朝诗,她讲过《桃花扇》;今天,他们变成了一尊青石,在这秋风里互相依偎。我有幸在校庆时接待了一位56级中文系的老先生,他曾深情地追忆陆先生和冯先生的旧事:“那年冬天,天降大雪,道路泥泞。上午是冯先生的课。我们想着冯先生一双小脚,在这样的天气里从老校那边走过来恐怕十分艰难,便商议着派人去通知冯先生今天不用过来上课了。那人正走出门外,远远地,却看见风雪之中,有人跋涉而来。走近了,才看清,陆先生正撑着一把伞,搀扶着冯先生,一路顶风冒雪走来……”说到这里,讲述的老人泪不能禁。
  我在旁边静静地聆听。五十年前风雪中的记忆,已成为了五十年后这秋日阳光下一个遥远的故事。回访结束时老校友在文史楼前留影。文史楼一如往常,静静地沐浴在晨光中。当年老人们用双手建造起来的这座大楼,经历几十年风雨的侵袭,如今已成了校园里最古老也是最破旧的建筑。
  照片定格,前尘隔海。
  秋日校园依旧那么宁静。文史楼旁的小树林里传来阵阵的读书声,一如五十年前的某一个早晨一样。

一个时代的斯文

  近日在读陈平原先生的《北大精神及其他》,书中《即将消失的风景》一文说燕园最亮丽的风景线乃未名湖畔“悠哉游哉”的老教授们的身影。在知新楼拔地而起成为齐鲁新地标的今天,文史楼的美丽永远地定格在了过去,她的一砖一瓦都记录着大师当年的一言一行。穿越漫长的时光,拨开心灵的迷雾,我们会在她古旧的建筑风格中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山大,淳朴美丽,智慧而不张扬,却拥有能使浮躁的心缓缓落下来,沉静下来的奇特力量。在一个个静静的午后或黄昏我在漫步中感受着她的岁月,她的文化底蕴,深入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以此切入她的年轮,想象着那些岁月里的潇洒与浪漫。
  于是,我开始慢慢领悟到了初来时站在文史楼前所感到的那种古朴、宁静与庄重的根源所在。
  历史上“冯陆高萧”的辉煌在文史楼身上留下了不能磨灭的痕迹。在高楼丛立的学堂中间,她即将迈入老年,脱掉的漆泛着青黄色的光,粉刷也掩饰不了苍老的风情,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墙体的裂痕。但正如清华校长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从这里走出过冯陆高萧,先生们严谨治学、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他们对于学术的执着,对教师这个光辉职业的解读,他们甘做踏板,成为更多学子攀登高峰的助力,使得文史楼已经成为山大治学传统与精神的凝结,凝结在“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校训中。这种传统与传承,不是简单的授课讲学,也不是简单的学术成果的继承,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重要的是学术风格的延续,是学术特色的培养,是性情精神的熏陶,是对人格完善的重视。也正因为如此,她成了母校具有标志性的地方。从那扇窄窄的门里,走出越来越多在先生之风的浸淫中成长起来的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而文史楼,就像是一扇敞开的大门,她拥着每位用心走进她的读者,对着他们喁喁私语、谆谆教导,像恋人,像师长。从疑惑到思索,从犹豫到豁然开朗。一代代学子轻轻地步入,躺在她的怀抱里,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依恋,看遍的风景总是格外的温柔,直到她亲手推开偎依着她的小舟,挥别一双双依恋的眼睛,做海中伫立的那座灯塔,默默守护。
  我想,多年以后,当我风华不再,霜雪满头,当我从意气的书生变作龙钟的老者,我仍然会无比想念一个地方,想念文史楼窗外梧桐透光的碎影和清翠的蝉鸣,想念那些岁月里的潇洒与浪漫,想念那一个时代的斯文。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娄菲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金伟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