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住清贫 守得住寂寞
发布日期:2012年04月25日 15:42 点击次数:
支教,这样一个时尚而又光荣的词语,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大学生。但是当你真正经历的时候,也许会有另一种感受。
既然是谈感悟,就不再详述诸多生活和教学的细节,写点具体存在的问题和需要面对的状况,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参考吧。
本科的时候,一直在学校里做公益项目,因此抱着一种实践公益梦想的愿望,参加了学校的西部支教计划。现在想想,选择支教,我觉得很幸运。
从2011年8月21日踏上吴忠这片美丽的土壤,转眼3个月过去了。随着支教生活一天一天的过去,更多的感受不是环境的艰苦,而是心性的磨练。大学生往往拥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而支教的大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往往会多一些“奉献欲”或者是一种“被需要”的情感,想把一腔热血洒在支教的战场上,想用一身的本领去改变些什么。至少我是这样。
但是,事实并非我们所想想的那样,在这次支教的过程中,我们7个人遇到了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仅以个人感受略举一二。
第一,你的奉献在你短短的一年的支教中,看不到成就。教育是一项百年大计,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失去了这种成就感之后,工作往往呈现出一种平淡无味的状态,面对此,我们如何去适应?
第二,我们被分到当地一所高中,面对的更多的挑战不是来自如何去塑造或者改造学生,而是专业课程的挑战。对于教学来说,成绩就是硬道理。而这种压力有别于同学们自己的学习。学和讲是有很大差别的。很多时候,你觉得你已经讲解到无法再简单的地步了,但学生依旧不会,你觉得已经简单到极致了,但学生依旧不懂。很多时候,面对高一的学生,你需要给他们补习初中甚至是小学的内容。很多时候,你想卸掉责任,放弃掉一些学生。对于此,你该怎样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第三,当你费尽心思地准备了自认为详细而又生动的班会内容,然后对学生进行一次全身心的洗礼,但事后发现,不出三天,一切如旧。当你的热忱和激情在最高点坚持了一段时候的时候,突然发现,对于学生而言,这一切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意义,至少短时间内表现不出来。那你又该如何坚持?
我想这些内心上的落差是一些非常关键的问题。如何去面对,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在这里我突然想起,在北京一次公益组织的培训会上,一位公益届前辈的一句话,很适于支教事业——“在这个行业没有太多的荣誉,没有太多的光环,也没有什么利益可谈,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干了20多年了,可能有很多人想问我,是什么支撑着我一路走下来的,我想也许是对这个行业的爱吧。对于准备从事这个行业的年轻人,我想送给各位一句话——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现在回过头来,再细细地品味这句话,觉得有味道极了。
教师是一个需要用全身心的爱去投入实践的行业,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要有很强的责任感。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慢火炖汤的过程,急不得,躁不得,需要踏踏实实而又丰富的授课经验,认真仔细地分析学生心理。你教的学生里,也许绝大部分考不上大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育人比教学更重要。在支教的事业里,你不是救世主,也不是革命烈士,不能仅凭一腔热血往前冲,而是需要一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态度,一步一步夯实专业授课素养,完善个人品德,用爱学生的心和高尚的人格教授你的学生!
【供稿单位:校团委 作者:马赋杰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逄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