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辜鸿铭和他的《春秋大义》

发布日期:2012年04月03日 09:11 点击次数:

                    
    辜鸿铭是清末民初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是中国近现代文学中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的李大钊曾经说:“愚以为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蕴育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但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位领袖陈独秀眼中,辜鸿铭却是位“复古向后退”的怪物。林语堂先生誉辜鸿铭为“怪杰”。一个人身上集中了如此多褒贬相反的头衔,足以证明其受重视程度之深。
    这位备受关注,毁誉参半的“怪杰”著述甚丰,而《春秋大义》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出于对这位“怪杰”的景仰与好奇,我拜读了他这部久负盛名的代表作。
    在书中,他告诉世人:要估价一个文明,必须问的问题是它能够造就什么样的人性类型,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上,正是一个文明所造就的男男女女、人性类型,显示了该文明的本质和个性,即可以说显示了该文明的灵魂。辜鸿铭还对国人做了如下的概括:真正的中国人有成年人的理智和孩子般纯洁的心灵,其精神是灵魂和理性的恰当结合。占据本书重点的一部分是他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比较,并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他认为,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而中国人却全面具备了以上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辜鸿铭由是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他还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博大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所以,他在《一个大汉学家》 一书中对一些根本不理解中国思想的所谓“汉学家”进行了批评。
    全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国人大加称赞。即使是对于为世人所诟病的方面,辜鸿铭也进行了狡黠的辩解: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因此,“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如说它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对于抽象的、刻板的科学技术当然是没有兴趣的。辜鸿铭还力挺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冲击的儒教,他将其定义为“良民宗教”,因为中国的“国家信仰”和“社会信仰”,使她免于如同当今欧洲一样“心灵和头脑间产生了可怕的冲突”,这也正是中国人不需要欧洲式的宗教的原因,即儒教已经给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以永恒感、安全感。辜鸿铭比较了中国与欧洲宗教教义之不同:“欧洲宗教要人们‘做一个好人’,中国的宗教则要人们‘做一个识礼的好人’;基督教叫人‘爱人’,孔子则叫人‘爱之以礼’。”他自然而然地联系到当时欧洲陷于“一战”炮火的残酷现实,指出这场战争的道德根源正在于不讲礼义而崇信强权。因此,他要把中国人礼义并重的良民宗教奉送给欧洲,以制止这场世界大战,“把欧洲文明从毁灭中拯救出来”,并为战后文明的重建提供一把“钥匙”。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去拯救西方文明,这正是《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所标举的“春秋大义”之所在。
    虽然书中有许多观点是偏执甚至是迂腐的,且在精神与思想上他的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保守派,尊儒术,留长辫,主张复辟帝制,反对新文化运动,更认为天下中国一家独大。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辜鸿铭对国家深深的爱。文化巨匠吴宓曾以“极热烈之爱国主义者”加誉辜鸿铭,并说:“辜氏久居外国,深痛中国国弱民贫,见侮于外人,又鉴于东邻日本维新富强之壮迹,于是国家之观念深,爱中国之心炽。”纵观辜鸿铭早年的经历,也不难发现他这些思想形成的原因:生长于国外,易于产生对祖国浓浓的依恋,同时对西方文化过于了解,充分看到其局限性。
    辜鸿铭以其保守的思想、狂放的姿态和另类的行为,成为当时激进思潮下典型的“非主流”。 因此,他本人也被杜撰了许多轶事,被传作笑柄。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这不仅使我想到了不拘礼法、放浪形骸的阮籍和嵇康:他们以自己的荒诞不经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抗议。辜鸿铭又何尝不是如此?他狂放的姿态,是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辜鸿铭以为“中国的精神和传统,被国人就像抛弃土布和辫子一样抛弃了,他们甚至以作为中国人而感到耻辱。长期下去,国将不国!”他一直希望能够保持中国本位,恪守华夏宗风,追求平静祥和的文化,因而对中国人崇拜西方社会表现出极大的不满。他宁可抱残守缺,也不愿拾人残羹。对于现状,他虽然不满,却无能为力。而这些观点在当时的背景下又是那么的不合时宜,悖逆于思想启蒙的趋势的。
    有人说辜鸿铭生不逢时,我是赞同的,说他“生逢其时”也有一定道理。说前者正确是因为在中国近代化、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下,他的保卫显然不合时宜;说后者正确是因为“一战”使欧洲伤痕遍体,人们出现了空前的信仰危机,于是他的思想得到很好的传播机会。辜鸿铭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深刻的。当《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后,对正在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他的思想迸发了璀璨的光芒,在西方甚至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但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由此可见外国人对他的推崇。
    如今,我觉得对辜鸿铭的评价应该是褒大于贬的。首先辜鸿铭的文化保守文义作为一种批判的建设性思维,是可以参与历史对话的。在新的世纪,我们该如何看待现代化和中国文化,如何在全球化文化风暴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辜鸿铭的文化观从某种程度上给我们以深思与启发。《春秋大义》的原本是英文的,对于国学在西方的传播起了巨大作用。虽然书中有些观点过于迂腐,但是客观上看,确实为当时浮躁的国人吹去一缕清风,在“全盘西化”的新文化运动中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对辜鸿铭的研究讨论,其实就是对东方文化的一种独特挖掘,因为他绝对称得上是十九世纪末中国文化界的一个典型。他的魅力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因而从他身上来拷问中国人的精神归所,我们不难发现植根于国人心底的那一份传统的民族之魂。

【供稿单位:经济学院    作者:田佳琦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刘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