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年轻的教授到教育体制创新
发布日期:2012年04月07日 08:12 点击次数:
3月20日,成功破解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的22岁中南大学学生刘路受聘为该校正教授级研究员,由此引发了一轮热烈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议。
据报道,酷爱数学的刘路,可谓被数学改变了命运。彻底解决“西塔潘的猜想”成了刘路学术一路攀登的“捷径”。他不仅被中南大学校长亲自批示同意其硕博连读,还被正式聘请为中南大学的正教授,成为当前全国当之无愧的“最年轻教授”。
和其他大学的正教授资质来源不同,刘路不是被评为正教授的,而是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一些专家开始担忧“方仲永悲剧”的再次发生。虽然天资聪颖,但是能否真正承担起教学育人、为人师表的角色?又能不能真正为我国科研的发展攻关注入年轻的活力?会不会像当初的方仲永一样,在喝彩声和掌声中渐渐没落,最后“泯然众人矣”?
在笔者看来,这些担忧虽然不无道理,但更多得应该关注它的积极影响。大学生刘路破解世界级的数学难题确实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中南大学破格聘请他为正教授,更是可喜的突破!刘路被聘为正教授这件事情的积极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刻苦钻研、潜心学术,而且对于打破职称评定中论资排辈、片面量化科研项目与论文的做法更是有着显著积极作用。
还记得,我们的“两弹一星”科学家钱学森在病危之际,向总理提出了“中国为什么不能出大师”之问,他老人家对于教育的关注和关心溢于言表。可是,谁又能给钱老一个完整的答案呢?对于这个可以说关乎民族和国家命运前途的教育大计问题,没有人能用只言片语回答这个沉重的问题。
总理没有回答,但是他当年给北京某小学亲自上地理课,并为自己出现的知识性错误郑重道歉这一事件,是总理良苦思索的答案。而今天,我们中国自己的学生攻克难题,中南大学打破行政化的评定程序,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又何不是对于当前教育体制的有益创新呢?
“22岁教授”,带给了我们不少惊喜,当然,同时也带给了我们许多担忧和疑问。刘路暂时的成功,并不能证明什么。刘路一个人,也承载不起整个国家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希望和寄托,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对教育体制的深刻研究和推陈出新的创新!只有真正完善了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使它符合教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为国家造就更多栋梁之才,才能挑起整个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苟晓曼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丽丽 珈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