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小记
发布日期:2016年04月16日 09:25 点击次数:
以前总觉得上学累,一眨眼就到了毕业之际,真正要离开学校了,才发现say goodbye真的很难。一上大四,大家就开始各奔东西,教室里坐着零零星星坚持上课的同学。我也要为就业尽一份力了。
去年无意中看到北京三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招聘实习生的通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参加了面试。初冬的天气,还依稀记得下了点小雨,还刮着风,虽然带了伞,到的时候依然很狼狈,拢了拢被刮乱的头发,忐忑地敲开了门。空空旷旷的办公室,朝向南,几台电脑还没有拆封,桌子椅子还不齐全。因开着窗户,对面的窗帘被吹得“啪啪”地响着。一切都是未开工的样子。因来得巧,趁着北京总公司老总在,初试和复试一起面了,不用再跑一趟。继而,两天后,接到上班实习通知。正值双十一那天,实习生活开始。
面对一切如新的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打扫了。摆桌子,拆电脑,摆上雁姐(我们实习编辑的直系领导)刚带来的几盆绿萝,一番打扫之后,整个办公室才看得出有点人气了。因总部稿子没有寄来,我们只被安排看一些以前的稿子和《咬文嚼字》。一两天后,采购的办公用品也相继到达:笔筒、修正液、铅笔、橡皮、红黑笔……办公桌也不再空旷了。虽踌躇满志,但还是不知道该干嘛,走一步算一步喽。
某天下午,公司有幸请到山东人民社副社长王路给我们讲解有关编辑的知识。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听讲状态真的很糟糕。印象最深的只记住了一句:编辑越老越值钱。大概那时候只想着钱吧,然后心潮澎湃地把后面听的全部打了折扣。时至今日,如果让我再听一遍,我一定很虔诚的一字不落地听下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幸亏留下了一星半点。什么政治性问题、大陆和内地之分、涉及国家安全等之类的问题,千万再三谨慎。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接下来的时间就是看稿子、积累知识。标点符号规范使用方法、数字的规范使用方法、编辑常错字词归纳、现代汉语词典、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充斥了每天平静的上班生活。有时对着一个知识点要记半天,不然每逢看到就得翻资料。“的、得、地”从小没弄彻底,只知道简单的区别,糊里糊涂乱用到毕业。现在顶着“编辑”(虽然是实习的)的角色,煞有介事地把资料看了个遍,搞得每逢看到它们都要怀疑一下。还记得因为“以致”和“以至”的修改有意见,和实习的同事各找各的理由说服对方,虽然忘了到底最后谁说得对,但是当初那份斤斤计较着实令现在的自己有点羞愧。过了年,几个月一眨眼就过去了。一些常见的编辑错误也都熟记于心,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总觉得进步停止了。每天都很平常,除了改稿子就是改稿子。有时一目十行看下来,又觉得心慌无比。难道做编辑的也和跑步一样,有个“极点”?当时改完一篇稿子,总要对比看看。看看别人能找出哪些自己看不到的错误,复杂的虚心接受,简单的懊悔一番,怎么自己当时没看到,还被别人改到;而有时候改到别人看不到的一些小错误又会暗自高兴。真真觉得自己是一副典型的小人心态。
已到四月,眼看五月将至,今年济南的春天还没下过一滴雨。办公室的绿萝长势可旺了,同事将长长的绿萝枝插在塑料瓶中,摆了阳台一溜儿。趁着季节,我自己也养了一盆懒老婆花,不到三天,长了10厘米,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电脑辐射,都长歪了。因离着省体育中心较近,场地优势,有次中午趁有空还跟着男同胞打了一场乓乓球,劳逸结合,这样的日子过得也不错。就是脸皮太薄、技术太烂,去了一次后再没去过,得改。可能是因为天天看书,眼睛负荷太重,又对着电脑,每天下班后,整个脑袋都浑浑噩噩的。有时候晚上做完瑜伽,不到10点就睡了。睡眠质量变好,就算是因祸得福吧。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感受,实习还未结束,人依然要向前看着、走着。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辛培红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周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