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

发布日期:2016年04月04日 11:51 点击次数:

  简单地说,钱学森之问就是为什么当今的中国培养不出大师。恐怕看到这个问题的人都会沉默吧,因为这不是个小问题。  在一次创新课上老师把这个问题抛给我们,我整理了一下大家的意见,当然也有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整个的社会风气。自改革开放以来,追求物质利益成为国人的一致方向。而过于物质化的目标使人变得急功近利、浮躁,渴望一夜暴富成为大多数人的心态,至少潜意识里是这样。于是,人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获得利益,这就是功利化。这种思维当然也进入了大学。学生在当初选择专业的时候一般也是选择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偏于学术性的专业就成为了冷门。除此之外,学生在校期间考虑得多的也是以后的就业问题,就业,成为了进入大学的重要目的。因此,也就很少有学生会潜心钻研一些学术问题。缺少了思考的人,如何培养出大师?
  其次,是应试教育。幼儿园时期的我们,和国外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一样的对世界充满好奇。然而进入高中以后,很多人就傻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因为很多属于自己的东西已经被抹杀掉了。现行的教育方式是以灌输知识为主,各种各样的知识进入孩子的大脑,但他们却逐步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每个人的特色。学习因此变得被动。而学习本身的目的也被功利化,无非是考上理想的大学。老师在高中就曾经教育我们,现在要拼命,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也就是说,进了大学,我们就不必学习了,即使学了,也难以突破之前潜移默化形成的条条框框,因为创新性已经被抹杀了,这就是应试教育带来的不好的结果。
  再其次,是特色的丧失。中国是追求集体化的国家,因为人多,这种追求在当今更甚。如果某个人表现得与众不同,那他就成为众矢之的,人们潜意识里都想把那个不同的人变得和自己一样。结果就是,不少有点不同的人都会被湮没掉。高校的招生就存在这个问题。有几所大学敢在自主招生的时候录入那些奇才、怪才、偏才?华罗庚如果生在现在,是没有人敢录他的,因为他学历不够。不过,这绝对不只是高校的问题。社会舆论、会来自领导的压力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旦某所高校录取了某个怪才,舆论就会群起而攻之,某些领导恐怕以后也会多走后门。不过话说回来,如今谁又能保证高校的识人能力呢,谁能保证这其中没有暗箱操作呢?在种种顾虑之下,原本可以大绽光彩的特色就因此流失了。当大家都变得一样,大师又从何说起呢?
  最后,是等级观念。过度的等级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连大学也要分985、211,专业也有优劣之分(当然这是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的)。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普遍看不起那些二本、专科学校,进了这些学校,就会被嘲笑,好像抬不起头。缺少了公平的社会环境和世俗眼光,大学里的学子又如何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还有就是官本位的思想,这种思想恐怕还要主导中国很多年。正因为官本位,有的人提出,大学不是老师的大学,不是学生的大学,而是某些人的大学。因此大学其实是不自由的,一个缺少自由的环境恐怕也难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吧。
  以上只言片语,只是我们作为大学生的思考,不应过分悲观。不过,希望这些思考能够引导我们做出改变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何雨涵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李鲜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