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志愿通记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02日 10:35 点击次数:
前序
齐鲁大地,临海重地。东可迎泰山之日出,一览群小;西可送黄河之夕照,万里同辉。又系孔孟之乡,自古颇重德化,崇文喻礼,文化灿烂,历史悠久。省府济南,旧时历山名郡,千年古城,二圣故里之毗,泰岳渎水之邻。明湖弦泉韵,清河映佛山。百年山大,便落户于此山水之间,其受东岳浩然之气,承渤海纳川之势。厚积薄发,兼容并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诞生于百余年前,乃世界各国史学家汇聚之地,久负盛名。此次盛会莅临历山济南百年名校,实乃齐鲁大地历史文化兴盛繁荣之见证。
余乃一介书生,修习于百年山大,至今五年有余。不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求纵览群书,博学多闻。余闲暇时好读诗书,又研习西洋语言文化,喜闻盛会将至,思量其必为豁人耳目之良机,遂欣然前往,以扬我山大学子书生意气,为百年盛会奉献绵薄之力。
时至今日,适逢盛会完美谢幕,回望会间经历,心中杂感油然而生,现选取琐事二三,聊以为记。
一.先生
先生杨加深,利津人士也,会展负责之人。善书法,通文字,盛会标语乃为先生所题。初见,气定神闲,稳若泰山;为人宽容,慈眉和目。盛会未始,便携我等众人筹备,反复联络,多方沟通,以求万事俱备;会展布置,东奔西走,频修句读,屡订译文,细枝末节之疏漏难逃法眼,夙兴夜寐,不辞辛劳,尽善尽美,精益求精。至会展之日,群贤皆至,学者云集,纵览内容之丰富,大呼设计之精美,往来观之者络绎不绝。其间,师习设计之港胞闻讯前来观之,更有央视取景,新华专题,皆倚先生之力。闲暇之时,向先生讨教,知其亦曾研习英文,精通汉字,洞晓音韵,实乃博学多识之人,相谈甚欢,偶得先生教诲,获益匪浅,是以为记。
二.友人
吾之所谓友人,实则有二。其一,往来交流之学者,亦师亦友;其二,志愿同仁也,相帮相扶。往来之学者,以希耶塔拉主席印象最为深刻,论及观览博物馆,兴致盎然,乃邀杨加深先生作陪,盛情难却,便相约次日会于中堂,一同前往。次日,偶遇林执委,论及此事,亦欣然应约。先生遂携我等志愿同仁二人,共赴我省及大学之博物馆。其间,深感林执委精通汉学,通晓文字;主席面容端庄,平易近人,衣着优雅,博学多闻。游毕,二者皆盛赞我学术之风气,师生之勤勉,齐鲁文化之灿烂,历史之悠久。众人不论身份高低,年龄长幼,谈笑风生,实乃人生一大幸事。志愿同仁,虽非盛会主角,亦不可或缺。我组成员,不论男女,起早贪黑,夙兴夜寐,肩扛手提,往来奔波,朝霞晨风为伍,午夜华灯为伴,虽人困体乏,但任劳任怨,不辞辛苦,互帮互扶,互勉互励。他组成员,虽不知具体事宜,但于专设休息处,见有同仁席地而坐,枕地而眠,疲乏至极,凡有需要,顷刻东奔西走,往来奔波,全然不顾筋疲力乏,不油折服,乃成文一则,聊表敬意。
三.学问
余专修英文,故盛会期间,数次委以翻译之重任。吾自认为略通各国历史,浅尝多方文化,寥寥数千言,岂不轻而易举。怎料所译文章,存有残缺谬误之处,若非先生加深在旁教诲,指正校对,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事后细思,非翻译之技巧不足,乃历史术语积淀薄弱所致,遂深感读书不难,学问不易。
余自天资愚钝,且才疏而学浅,孤陋而寡闻,翻译之学问,实乃“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之事,不可望文生义。译者需纵览群书,习修内外历史,学贯中西文化,方能如鱼得水,如鸟投林。余深知得水之日甚远,投林之时未及,但知不足而勉力,晓粗鄙而奋发,即当竭尽所能,广泛涉猎,博闻强识,修得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不为一叶障目,不为坐井观天,学问之道也。
后记
余乃多愁善感之人,犹记盛会结束与比利时参会友人相拥而别,泪如泉涌,与组内同仁合影留念,亦性情难抑。近日之事,历历在目,必终生难忘,遂今日撰文,有感而发。
【供稿单位:外语学院 作者:谢志国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晓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