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古代的历史,总觉得其太过漫长。那些久远的辉煌和苦难几经演绎也变得不可言说与难以亲近,剩下的只是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漫漫历史被时光抽丝剥茧,缠绕真相的鲜活情感变成泛黄的纸张,淡出尘埃,留下惊鸿一瞥。我们敬重历史的悠久却也只是遥望着历史。
面对现实的生活,总觉得其太过纷乱。生活被分裂成两个极端,一个人的时候时光很长,长到令人心慌;投入群体的自己匆匆忙忙,却不知所以。
似乎从未如此迷茫在历史的长河和转瞬的现在,灵魂和生命是孤单和游离的,社会是陌生和疏远的。当今社会百态大多建立在丰富的物质基础之上,有人孤独的坚持,有人投入湍急的潮流。总会想个人的命运该何去何从,一边游荡一边思索。我们是选择是放纵还是掩饰,是埋葬内心的恐惧与叹息然后随波逐流吗?
我想或许跳出现在生活的圈套和久远历史的禁锢,把目光投向最近的时代,去找寻现代社会生活的某些痕迹,可以解答我们种种的不满和困惑,而《邓小平时代》这本书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
《邓小平时代》是美国学者傅高义所著,单论其研究意义也是不容置喙。之所以被这本书打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走近那段离我们很近却容易被我们忽视和误解的历史。当然,这本书首先可以看做是邓小平同志的个人传记,在这本书中从他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中读到邓小平独特的人生哲学和个人魅力。暴躁吐痰抽烟却也每天围着院子跑四十圈的邓小平,一个晚年听力下降却坚持看报处理文件的邓小平,一个拖着残破的国家斡旋于美苏从容不迫的邓小平,这足以给你一些思考关于成功的品质。
但是,我更倾向于把它当做一本历史书来看,尤其是解读七八十年代的历史。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再看待七八十年代的历史进程。
余世存先生曾说 “中国人缺少宗教,准确地说,缺少形式宗教,缺少外在的超越信仰,但中国人不是没有超越的时刻,不是没有道德的坚守。在别人那里,由宗教提供的东西,我们这里,由历史提供。我们相信,人可以通过他的德行、言论或功业来成就一生的价值,来流传后世。我们不相信末日审判,我们相信历史的审判。我们不相信有公正的上帝,我们相信有公正的历史。”我赞同这一观点。我们似乎总是从我们的历史文化中寻找安身立命的方式。中国人有着一套特殊的对待世界的哲学观,既保持着纯粹的理想,又在现实中审时度势的进退。不管外国人怎样解释中国的文化中国人总是以一种坚韧的不张扬的姿态立于世界。
当前物质文明带来的猎奇心态带来价值观的混乱,所以不妨从我们最近的历史中找寻一二,解读当前现状和国人心态。它不一定给你一个出路,但至少让你急躁的心态变得沉稳不那么喧哗。有的人在质疑中国的现代化,非常猛烈的抨击当前我们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在这样宏大热烈的氛围中,借助网络等新媒体的扩张力,给予尤其是充满激情却缺少社会经历的青年人以无限的想象,且在观点横出的年代中,那些激进的观点更容易引人注目和蛊惑人心。所以回顾七八十年代的历史才能让我们对待现状宽容有余,却不至于漠不关心。
一直觉得包括九零后在内的年青一代缺的不是责任感而是历史感。我们年轻人大多没有经历过新中国建设过程的曲折,我们受益于改革开放却没有经历过最初开放的挣扎和犹疑。对于六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的历史,我们仅仅从父辈身上得到过只言片语,或许这零碎的话语中还包含着偏见。一直想是不是距离太近的缘故我们反而容易忘却这段最近的历史,缺乏一种亲近感。
尤其是现在这个年代,我们首先是从各种各样的渠道听到各种声音,有时候我们凭借个人情感去判断各种观点,这很难去为我们的选择负责。
在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事复杂的甚至感伤更多。外国学者的叙述方式或多或少更客观一点儿尤其是对历史方面,然而这一行行铅印的文字娓娓道来的中国八十年代的挣扎,谈到的那一代人的命运的彷徨却让我无限感慨。
我们的国家经历了什么,正在经历什么,年轻的我们怎样感知,未来它又会怎样前行,值得我们静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