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综合实力已有较大提升,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并未同步增强。在国际社会现有逻辑和语境下,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无法回避国际权力问题。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应对当前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的一种诉求。中国的外交事务不应仅仅对西方立场作出被动回应,而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用中国历史讲述中国故事,打造自己的“价值立场”、“话语系统”和“公共产品”。
值此之际,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成功举办。这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115年来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大会由国际历史学会主办,中国史学会和拥有114年办学历史并以文史见长的山东大学共同承办。继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后,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再次把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崭新的发展面貌呈现给世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书写情感的历史”、“世界史中的革命”、“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等四大主议题不仅反映了各国历史学者的研究兴趣和方向,更反映了当前的国际热点话题,意义深远。
当今人类文明的最大缺失,就是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造成道德沦落与社会失序。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工作者应该呼吁,一切有良知的人们应该迅速奋起,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寻求合作,发掘历史文化遗产中有益的精神资源,营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文化。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为契机,世界目光正在向中国聚焦。中外学者以史为“媒”,纵论古今,共同讲述古老东方的“中国故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乃是激发创造活力、推动创新的基本方针。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为平台,世界各地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解读历史,并就中国道路和现代化发展等中国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由此也让全世界人民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当代中国的根本选择,而且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不仅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在动力,而且也是世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机遇。诚如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利亚塔·希塔拉所表示的,“史学奥林匹克来到山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心、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欧洲人等到18世纪才完全了解到中国丰富的文化”,而今天,“国际史学会已为多元文化议题和跨越不同文化边界打开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