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17日下午,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党委书记,敦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声良做客文学院第391期“新杏坛”,作题为“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的艺术”。讲座由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史哲》杂志主编杜泽逊主持。

讲座伊始,杜泽逊教授介绍了赵声良研究员的主要研究领域与学术成果。
赵声良研究员首先介绍了61窟五台山图的基本情况。敦煌莫高窟61窟因供奉文殊菩萨而被称为“文殊堂”,其龛内西壁的巨型五台山图是莫高窟现存五台山图尺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幅五台山图,共有榜题195条,其中有关文殊化现的46条,寺院注记包括(兰若、庵)等85条,塔15条,有关地名的32条,送供人、游台道人之类12条,其他的5条,整幅壁画所表现的内容弥补了五台山许多历史空白。随后重点从文殊化现图像、历史事件、典故传说、佛教建筑及社会生活场景等方面入手为大家一一解读图像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图中一千多年前的各式各样的建筑形象,包括城垣、寺院、草庵、佛塔、桥梁等,由于现存唐五代的建筑实物极为稀少,这些建筑形象尤其显得弥足珍贵。所描绘的各种社会生活场面,如“灵口之店”旁的推磨图,以及大量的行旅者、送供者、坐禅者、牵驼者、负薪者等,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场面。同时,61窟将文殊菩萨奉为主尊,加之西壁的巨型五台山图,在莫高窟来说是极为独特的一例,它是敦煌一带文殊信仰的体现,也给中国建筑史、艺术史、佛教史等研究领域提供了崭新的史料。
赵声良研究员以图像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湖南送供使”图像历史时代的考证,通过敦煌写本《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对“文殊堂”的记载,精确考定61窟五台山图制作的时代在五代时期的947-951年。并对莫高窟现今所存自中唐到五代时期的五台山图进行了梳理,兼及敦煌写本白画和绢画。讲座还向大家介绍了《清凉传》《广清凉传》之外,国外新见的清康熙年间《清凉外传》刻本及其中的《五台山全图》。
在师生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就敦煌壁画与文学的关系、61窟营造的主体性等问题进行提问,赵声良研究员给予解答。